东港杂色蛤
东港杂色蛤,辽宁省东港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杂色蛤,是贝壳类海产品,隶属帘蛤科,学名菲律宾蛤仔,南方俗称花蛤。由于杂色蛤生长快,适应力强,养殖方法简便,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耗能低、产量高、生产稳定等特点,也是对虾立体养殖的理想品种之一。东港杂色蛤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物美价廉等特点,煮食、凉拌、爆炒、做馅,味道均佳。除鲜食外,可制罐头、蛤干、原汁带壳真空包装蛤,烤制干蛤,全壳冷冻蛤,生开冷冻蛤,漂烫单体速冻蛤,块冻煮杂色蛤肉,单体冻煮杂色蛤肉等。杂色蛤还可入药,有降压功效。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东港杂色蛤”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生物学特征
东港杂色蛤,帘蛤科,是一种海产小型双壳贝类,壳坚厚、卵圆形、极膨胀、壳高、壳长比例不一,小目面宽,呈椭圆形或略成梭形,韧带长且极突出,贝壳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大多栖息在潮流畅通,风浪较小,有流水注入的砂泥底质的内湾滩涂的中、底潮区、广温、广盐,主要食料为硅藻、重轻藻等,雌雄异体,一年成熟。东港杂色蛤的生物学特征为贝壳一般壳长2.5—3.5厘米。表面颜色多变,一般为深褐色或灰黄色,杂有彩色斑纹,生长纹和放射肋均细密。壳内面灰黄色,略带紫色。铰合部细长,每壳有主齿3枚,左壳前2校与右壳后2枚顶端分叉。外套膜左、右两片外套膜除在背部愈合外,还在后端和腹面愈合,并形成出、入水管。足部和闭壳肌,足位于身体前腹面,较发达,呈斧刀状,两侧扁平。足内有发达的腺体。足基部有前、后缩足肌附于前、后闭壳肌的内侧。前闭壳肌呈卵圆形,后闭壳肌呈圆锥形,较发达。杂色蛤的内部构造分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内在品质
东港杂色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及配比合理;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较高,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还有多种维生素和药用成分。
历史渊源
东港杂色蛤在东港是当地渔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2003年开始,东港市连续几年都举办了“东港市旅游节”,推介和品尝东港杂色蛤是展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东港杂色蛤是东港市的一个传统水产养殖品种,倍受人们的高度关注,最早的《东沟县志》(东港市的原名)、《东港年鉴》都有关于东港杂色蛤的记载和描述。
原东沟县水产局《东沟县水产系统统计资料》中,自1953年开始,就把东港杂色蛤作为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加以记载。
进入21世纪,随着东港杂色蛤出口数量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东港杂色蛤被商检部门确定为国家级原产地名特优产品,并公布在《中国质检网》上。
2017年12月14日,辽宁杂色蛤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仪式在东港市举行。
生产情况
2011年,东港市水产品年产量达44.3万吨,已开发浅海贝类养殖面积58.9万亩,滩涂贝类养殖面积30.3万亩,年产量多达27万吨,占全市水产品产量的60.9%,其中,杂色蛤产量为18.5万吨。全市贝类产品年出口量达11.5万吨,其中,杂色蛤占比70%。
产品荣誉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东港杂色蛤”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东港杂色蛤农产品地理标志归辽宁省东港黄海水产品行业协会的养殖、加工和经销者共同所有。东港杂色蛤的养殖、加工和经销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东港杂色蛤”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