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猪
监利猪,湖北省监利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监利县地处东北亚热带东部季风区中心,年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日照率45%;年平均气温15.6℃—17.2℃,适宜养殖牲畜。监利猪体格中等,躯干、四肢为白色,头、颈、臀为黑色,俗称“两头乌”;皮上黑白毛交界处,有2—3厘米宽的黑皮上着生白毛,称“晕带”;额有一小撮白毛,称“笔苞花”;多数尾尖有白毛,少数猪躯干上有一两块不定型的黑斑,称“腰花”;头大小适中,鼻一般直长,鼻为肉色,称“肉嘴”,也有黑色的称“铁嘴”;额多有皱纹,腰背微凹,腹大下垂。育肥猪饲养至180—240天出栏,屠宰体重75千克以上。胴体肉脂分明,瘦肉鲜红,肥肉洁白,膘厚3—4厘米。
2013年9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监利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感官特征
监利猪体格中等,躯干、四肢为白色,头、颈、臀为黑色,俗称“两头乌”;皮上黑白毛交界处,有2—3厘米宽的黑皮上着生白毛,称“晕带”;额有一小撮白毛,称“笔苞花”;多数尾尖有白毛,少数猪躯干上有一两块不定型的黑斑,称“腰花”;头大小适中,鼻一般直长,鼻为肉色,称“肉嘴”,也有黑色的称“铁嘴”;额多有皱纹,腰背微凹,腹大下垂。育肥猪饲养至180—240天出栏,屠宰体重75千克以上。胴体肉脂分明,瘦肉鲜红,肥肉洁白,膘厚3—4厘米。
营养价值
监利猪肉色鲜红、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历史渊源
监利猪以肉嫩味美而闻名,历史上有“监猪介贡”之说。据《监利县志》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监利土猪曾作为贡品上解京都,故又称“贡猪”,已有260多年历史。
1956年,全国猪种普查时,最先在监利新洲、堤头、朱河、尺八、上车等地发现。
1959年,统一命名为“监利猪”。
生产情况
2013年,监利猪产区总面积13.72万公顷,存栏监利母猪(能繁)3000多头,年产监利猪及杂交一代育肥猪5万头以上
产品荣誉
2013年9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监利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地域范围内的监利猪生产经营者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监利县畜牧技术推广站提出申请,并按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加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