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麻鸭
于田麻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于田麻鸭是由野鸭自然交配杂交而形成,通过于田人民长期选育选配而成的具有优良生产性能的地方优良品种。于田麻鸭属蛋用型鸭种、具有产蛋性能高、抗病力强,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经济效益显著。于田麻鸭的个头中等,羽毛以浅麻、褐色为主,以半舍饲半放牧为主,是绿色有机食品。公鸭成年体重在1.52千克左右,母鸭成年体重在1.71千克左右,肉鸭体重达到1.8~2.5kg以上即可出售。
2017年1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于田麻鸭”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外观特性特征
于田麻鸭属肉蛋用型鸭种。个头中等,颈修长。胸较浅,躯干呈长方形。公鸭外貌特征:头部至颈中部呈黑色,头部至颈中部呈黑色,颈中下部有层圈呈白色(有些宽而明显、有些窄而模糊、有些无),颈下部、胸部呈灰麻或灰色,腹部呈浅灰麻或白色,背部、翅膀表面呈灰麻,臀部呈浅灰麻或白色,尾部呈黑色。展开翅膀,外侧灰羽和白羽相间、内侧为白羽,嘴、胫、爪、蹼均呈黄色。母鸭外貌特征:头部至颈中部呈浅褐麻或深褐麻,颈中下部有层圈呈白色(有些宽而明显、有些窄而模糊、有些无),颈下部、胸部呈浅褐麻或深褐麻,腹部呈褐麻或白麻,背部、翅膀表面呈褐麻,臀部呈浅褐色或白色,尾部呈深褐麻。展开翅膀,外侧褐羽、白羽和灰蓝羽相间、内侧为白羽,嘴、胫、爪、蹼均呈黄色。
历史渊源
于田是以农业为主的中等小县,属独立水系的灌溉农业县,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就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开发大片绿洲,成为古扜弥国繁荣的腹心地带。汉唐时期,于田境内“土宜五谷并桑麻”、“果瓜蔬菜与中国等”曾兴修水利,使用铁器,用牛耕作,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宋元时代由于宗教之争,地域之争,屡遭战乱,农田荒芜 ,“民避居山间”。明清时代,农业生产力渐趋稳定,农业发展迅速。
于田麻鸭原产于和田地区于田县灌溉区湿地,暖季长期在湿地、稻田、池塘、湖泊和草滩里放牧,冬季适量补饲,具有耐粗饲、觅食能力强、抗严寒等优良特性,适合农区散养和水网区域放牧饲养,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地方鸭种。
为了有效地保护及扩繁于田麻鸭,通过地、县两级畜牧人的不懈努力,2009年于田麻鸭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入种质资源保护。
2018年9月27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63号公告,于田麻鸭遗传资源,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并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根据《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规定颁发证书。
专用标志使用
地域保护范围内的于田麻鸭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于田县动物疫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