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大米
营口大米生产历史久远,早在清朝时期就因其籽粒饱满,洁白光亮,口味纯正成为贡米,而从上世纪60年代至起,营口大米在全国都有知名度,已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国家机关食堂。为了摆脱过去营口大米难以做大做强的局面,2004年营口市成立了米业协会,并于当年11月,以米业协会的名义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营口大米”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未能成功。2008年11月又以营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名义,再次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营口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9年5月正式注册成功。
特产简介
东北大米享誉全国,而营口市位于东北水稻产区的最南端,辽河的下游,其地理环境、土壤、水质得天独厚,适宜生产优质水稻。营口水稻种植面积70多万亩,年产大米3亿公斤。
营口大米生产历史久远,早在清朝时期就因其籽粒饱满,洁白光亮,口味纯正成为贡米,而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营口大米全国都有知名度,第二届“广交会”上我国出口的“第一粒”大米就是大石桥水源的大米。
种植历史
营口是辽宁省的重要港口城市,西临渤海,背靠东北平原,中国七大水系之一的大辽河从此注入渤海。这里地势低洼,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条件较好,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与资源优势。 据史料记载,营口地区的水稻种植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新唐书·渤海传》中有“卢城之稻出营口者,色青味尤香美,号营口青”。《营口县公署》(1918年)记载,营口大米在表天咀子、丝瓜秧子、北老湾、童子沟、青堆子、西长趟子、赏军台等村,共种植713亩。到了1928年,营口县已开发水田6612.8亩。1949年,营口地区水田面积为30730亩。
新中国成立后,营口大米经历了发展、波动、恢复、巩固和迅速发展几个时期,在上世纪60—80年代凭借其光泽晶莹、吸水性强、软硬度适中,粘软滑腻、清香可口、久放不回生等独特品质在全国享有盛名。
注册趣闻
2004年,营口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市重点大米加工企业会议,共同研究打造“营口大米”品牌的商标战略,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以“提高生产标准,推广绿色无公害种植,整合大米品牌”。会议决定成立营口市米业协会,申请注册“营口大米”商标,加大对“营口大米”品牌的管理和宣传力度,统一设计印刷包装,统一对外宣传,形成合力,重塑“营口大米”形象,重振“营口大米”雄风。但是由于和“盘锦大米”地域太近,未能获准注册。
2008年,市政府加大申报力度,成立“营口大米”申报小组,多方收集相关资料,完善和补充申报材料,以营口市农业中心为申报主体,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说明有关情况,终于在2009年5月获准注册。
2009年5月,“营口大米”地理标志商标获得核准注册。
“营口大米”喜获“驰名商标”
2010年被商标局通过认定驰名商标得以加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