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宁阳乡饮小凉席

   日期:2021-06-02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313    评论:0    
核心提示:宁阳乡饮小凉席曾经在宋代即作为朝廷贡品的宁阳县乡饮乡小凉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是备受青睐的民间手工艺佳品,宁阳县志中也或
2021-6-2 8-11-36
宁阳乡饮小凉席
曾经在宋代即作为朝廷贡品的宁阳县乡饮乡小凉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是备受青睐的民间手工艺佳品,宁阳县志中也或多或少留有记载。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项虽以普通的高粱莛子作原料,却蕴含着浓厚文化气息的传统民间技艺正濒临绝迹的境地。
代表人物
宁阳乡饮乡崇化村是一个毗邻儒家文化发祥地曲阜不到30华里的宁静而又祥和的村庄。史景英是闻名十里八村的能工巧匠,也是村里唯一熟练掌握编织技艺中最精华部分的老人。而乡饮“小凉席”指的就是细编席子,俗话说:“粗席子,细席子,差就差在用篾子”,也就是说,粗席子与细席子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用料不同。粗席子用的是高粱秸作原料,而细席子是用高粱秸顶端细长、光滑、圆润的莛子作原料。高粱秸秆粗而有节,编出的席子虽然显得粗犷大方,但粗糙硌人,一般只作为底席(铺在细席下面),或者作为遮挡墙壁的墙席;用莛子编出来的细席,表面光滑明亮,纹理细密,特别是编的一些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活灵活现,不同风格的文字端庄大方。
工艺特点
小凉席用料精挑细选,品质上乘。高粱秸收割后,必须等到自然晾透,才可剥皮扦莛,并从中筛选出色泽纯正,粗细均匀,无虫咬、无霉变的红、白、黄三色莛子。有时一大捆材料中只能挑选出十几根好料。这是确保编织出自然色感强、光滑平整的小凉席最关键的一步。
小凉席的花色图案最忌讳模仿重复,步人后尘,不然会招致别人的讥笑。因此,虽然家家户户都从事凉席编织,彼此间也相互学习和借鉴,但在图案上都保持着各自的特异性,这也是乡饮村小凉席叫得响的一个原因。其中名气最大的有村南头张家编的红“喜喜”,这是当地青年结婚的必备品;还有村西头周家的“福”、“寿”等字图案;“春枣花”、“灯笼花”、“城墙垛”,以及根据民间传说设计的“银河星会”、“天女散花”等人物、花草图案也深受喜爱。
小凉席编织工艺复杂,作工精细。史景英老人介绍说,一领上好的小凉席,从高粱秸收割开始算起,经过扦莛子、选料子、配颜色、捆坯子、破篾子、轧篾子、浸篾子、刮篾子、编花等工序,直到最后嵌边整形,需要30多道工序。其中仅刀具就有扦刀、破篾刀、刮篾刀、嵌刀、割刀等六七种。巧夺天工的匠人用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篾子,编织出自然色感强,图案精美的各色凉席。
编席的手艺,都是婆婆传媳妇,当娘的教闺女,祖祖辈辈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不知已延续了多少年。“针线活,摊煎饼,花席赢得婆婆疼”,“闺女在家学编席,找个婆婆不吃气”;“媳妇过门学编席,逢年过节穿花衣”等民谣,说明了在过去,编席可以说是广大劳动妇女讨生活的手艺。
历史记载
据崇化村的村碑记载,公元1008年(宋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宋真宗东封泰山,仪式结束后,他便一路南巡。当途经该村时,宋真宗探问村名,随从答道:“沙埠。”因真宗在此之前,曾先后路过了相邻的后沙埠、中沙埠和前沙埠,他认为四个村都称沙埠,似有重复之嫌,便随口说道:“这不是重话吗!”从此,沙埠便改名叫“重话”。又因该村地处儒家文化的核心地带,自古就有崇尚文化、勤勉好学之风,先辈就把“重话”改为“崇化”。宋真宗的车辇行至村中的十字路口时,他凭窗外眺,忽见一农户门前的大槐树下,两名顽皮孩童正在一张凉席上嬉戏玩耍。地面上铺的那张小凉席令他眼前一亮,赞叹不已。只见雪白细密的底子上,用红色篾子在中间编织出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周围均匀地排列着福、禄、寿、禧四个端庄秀丽的大字。宋真宗大喜,遂令随从重金从该村购得小凉席10领,带回宫中。此后,崇化村的小凉席便成为贡品。这使得该村的小凉席编织业迅速发展,技艺也日臻完善,以至于千年不衰。
宁阳乡饮小凉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从宋代即作为朝廷贡品。至今在社会上仍是备受青睐的民间手工艺佳品。小凉席编织工艺复杂,作工精细,需经过30多道工序,仅道具就需要六七种。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