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野生刺参
威海野生刺参,山东省威海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威海北、东、南三面为黄海环绕,海岸线总长985.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33%,全国的6%。海岸类型属于港湾海岸,海岸线曲折,沿海有大小港湾30多处,适宜刺参生长。威海沿海岩礁众多,海藻茂密,海底腐植碎屑丰富,因此所产海参个体肥大,最大个体318克,突棘粗大,肉质肥厚,鲜嫩可口。
2008年7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威海野生刺参”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海参属棘皮动物,种类甚多,威海的海参属于刺参。中国可供食用的海参有20多种,刺参为上品,威海的刺参品味尤佳。海参体近圆柱形,两端钝圆,腹面平坦且管足密集,背面有突棘,多为灰黑色或黄褐色,成参体长 20-40厘米。威海沿海岩礁众多,海藻茂密,海底腐植碎屑丰富,因此所产海参个体肥大,最大个体318克,突棘粗大,肉质肥厚,鲜嫩可口。
历史渊源
明末姚可成汇集的《食物本草》,有对海参的详细描述。书中说道:“海参,坐东南海中,其形如虫,色黑,身多傀儡。一种长五六寸者,功擅补益。肴品中之最珍贵者也。味甘咸平,无毒,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去三焦火热。”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并称海参的药用价值敌人参,故名海参。
中国很早就开始食用海参,三国时期,吴国莹的《临海水异物志》记载:“土肉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其中“土肉”就是指海参。
明朝万历年间(1563-1620年),谢肇制著的《五杂俎》中就有关于海参的记载:海参在辽东海滨有之,其性温补,故曰海参。到了清代,海参已作为名门贵族高级宴席的美味佳肴了。古往今来,许多医学专著中对海参的医疗功效都有专门描述。
生产情况
2009年,威海市海参总产量达2.94万吨,占全国的1/3、全省的1/2,鲜参实现产值40亿元,占全市海水养殖产值的29.6%;全市海参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的企业和业户4000多家,直接吸纳就业4万多人。
2010年,威海市鲜参产值则达近60亿元。
产品荣誉
2008年7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威海野生刺参”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