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州全羊
莒县羊汤馆门面众多,最有名的当属任记羊汤馆。著名笑星陈佩斯当年去临沂演出,专程坐车跑去莒县喝任记羊汤,成为一时美谈。任记全羊在2005年被评为“莒州十大名吃”,2006年被评为“山东名吃”,2008年被中国中医学会营养膳食协会评为“中华名吃”,其加工技艺于2010年12月被纳入日照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莒县全羊(又名莒州全羊),伴随莒国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姑幕”丰厚的文化底蕴,莒县全羊汤犹如渗透进商周秦汉的古老文明与现代人文的生机和谐。那缕缕飘香的“玉液”,闻之心旷神怡,饮之七窍通达,不禁令人生发“天上人间之美味,尽在莒县全羊汤”之感慨。人们常说“冒死也要吃河豚”,用这句话来形容河豚的美味已是登峰造极。但我却以为,“只要喝上一碗莒县全羊汤,媲美河豚宴?”
此话莫不大焉?河豚,其味再美,不过一道美味而已;而莒
县全羊汤呢?那却是一片难以斗量的文化海洋!
滚烫的莒县全羊汤,给人以激情。在莒县县城,全羊汤馆林林总总,遍街而立,虽有场所雅俗之分,但无肉汤冷热之别。每进一馆,但见釜中汤滚沸腾,灶下干柴炉火正旺。汤如大海波涛澎湃,火似烈日激情燃烧。如此氛围,岂能不让人意气风发,催人心志激昂?这就破解了一谜——难怪生于斯、长于斯的莒县人民,无论自然环境优劣、拥有财富丰寡、史政变迁几何,他们始终以只有他们自己能读懂的气韵为人生动力,祖祖辈辈居此繁衍不息。莒县人民有这样的热汤垫底,还有什么样的“汤”不能对付?
清澈的莒县全羊汤,给人以纯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革命老区这片1952平方公里的土地,荡涤着此间的落后、愚昧与封建传统,与时俱进的多极化创新思维生机盎然、万紫千红,人们求新、求快、求稳定、求发展的意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莒县人民血液里流淌着的至真至纯。而莒县全羊汤又何尝不仿佛如此?小小一碗全羊汤,融进了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钙、铁等多种人体必须营养元素,加一点青椒、香菜,维生素足矣。可是,尽管如此“丰富多彩”,但等这碗奶白色的热汤稳定之后却片刻清澈见底。这就是至真至纯的莒县全羊汤最鲜明的特征。而经营者纯真、质朴与公平的服务,更是令人感想颇多。无论官多大,无论钱多少;无论社会名流,无论平民百姓,每进一馆,平等伺候。卑躬屈膝之貌、冷眼厉色之神统不存在。所有经营者全用一种无形的“章法”规范着自己的心灵:唯有消费多少之异,从无来客贵*之分。这种纯真而又宝贵的风尚与我们平常所感受到的不同阶层、不同“风格”的“小人”味道,难道没有天渊之别吗?
地道的莒县全羊汤,给人以启发。进馆喝汤,“文喝”“武喝”,喝多喝少,各自随意,完全开放。但必须自己动手,不能劳动他人。这既是规矩,更是美德。这就使人想到,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要自己做,用扎实的作风与平和的心境来置换费解的浮躁与莫名的傲气,在多种实践活动中体验其味、举一反三、得以长进。胸无真才实学、不懂自己的本职工作究竟该怎么做还要动辄指手画脚,这就是“不会喝莒县全羊汤”。
每喝莒县全羊汤便记起源于《周礼》中的“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一现象。由于莒县全羊汤内涵丰富的独到魅力,因而在整个日照大地上“莒县全羊汤”被“发扬光大”。然而,离开莒县的“全羊汤”则有“枳”的味道。汤内奶粉者、猪骨者有之,此为汤不纯;凭消费多少而给客人不同脸色,此为人不真;花相同的钱吃不到同质同量的羊肉(合理增值除外),此为价不实;客人难以看到“锅中滚汤,灶下旺火”之景,此为情不炽。于是“此汤非彼汤”。出现这种景况的原因众多,但主要是经营者为迎合各地客人的口味习惯而对莒县全羊汤进行了“嫁接”;各地尤其是市区的人们不懂“莒县人”“东方日出先喝汤”的养生之道,而在中午、晚上“运行”,这种饮用时间上的错位难以达到生理保健效能,故而领略不到“莒县人”喝汤的美妙。因此对“改制”后的莒县全羊汤不置可否,绝大多数“老板”们惨淡经营也就没有悬念。
莒县羊汤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食用和取材选料上的地方特色,其背后更是离不开店主的精心加工。莒县羊汤的加工,是一个非常精细严谨的过程。首先是原料的选取,选取羊肉15千克,鲜羊骨12.5千克。然后是制作香料水,这是除去膻味的重要步骤:先要斩重约500克的鲜羊骨块,腿骨用刀背砸碎,用清水泡2小时以后,入温水锅中大火烧开,反复打去浮沫后捞出用水冲洗干净;向锅内放入清水25千克,烧至90℃时用羊骨铺底,上面把羊肉码齐放入,大火烧开,撇出血沫后加清水1000克烧开,随后将羊油铺在羊肉上,急火使羊油融化后与水互相撞击,达到水乳交融,去除浮沫,继续烧50分钟至汤浓发白、肉至八成熟时,放入白芷、草果、桂皮、良姜同煮。这些香料的运用要有严格的比例,多了则药味出头,少了则腥膻杂味不除;之后放葱段、姜、盐,同时要不断地翻动锅内羊肉。起锅后将煮熟的羊肉切成薄片,装入碗内,并分别撒上丁桂面、香菜末、青蒜苗末、味精,将煮好的汤续入碗内,淋上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