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阴石榴
河阴石榴,河南省荥阳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河阴石榴原名安石榴(也叫涂林石榴),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河阴石榴果面着色好、具有籽粒大、无核软渣等独特的品种优势。
2007年5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河阴石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编辑 语音
河阴石榴具有籽粒大、色紫红、甜味浓、无核软渣等独特的品种优势,吃时甜汁欲滴,满腮生津;又因石榴花果并丽、籽丰,被喻为繁荣和丰产之佳兆。河阴石榴果面着色好,果个大,核特软,含糖量较高,品质高。
产地环境编辑 语音
河南省荥阳市北部邙岭区域土壤质地以及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是生产优质的河阴石榴的必要条件,土壤肥沃,有黄河之水,加之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该地区生产的河阴石榴,表现为果面着色好,果个大,核特软,含糖量较高,品质高。
历史渊源编辑 语音
河阴石榴栽培始于汉,盛于唐,从唐至明清备受历代王朝青睐,一直被列为贡品。
元朝农学家王祯皇庆二年(1313年)编撰的农业科学名著《农书》(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收藏制作)称:石榴“以中原河阴者最佳。”
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年4月出版)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国榴种以归,故名,”又云:“河阴石榴名三十八者,其中只有三十八子也。”
《河阴县志》云:“河阴石榴名三十八子盖一房。”“渣殊软子稀而大且甘。”“土产石榴,自古著名。”
2007年,河南省荥阳市刘沟村3000多亩可耕地全部种上了河阴石榴。
2016年,荥阳形成了以高村乡、广武镇、王村镇、汜水镇等北部沿黄河邙岭长达15公里的河阴石榴产业带,栽培面积达4.7万亩,年产量3000万公斤,年效益达3亿元,成为支柱产业。
产品荣誉
1984年12月,河南省开发协作组在郑州召开石榴监评会,在31个品种中,河阴石榴为全省之冠,被誉为“中州名果”。
1993年,河阴石榴与荥阳柿子一同被评为郑州市十大历史名产。
2007年5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河阴石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8年,荥阳石榴栽培技艺被列入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专用标志使用
河阴石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