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荞麦
建平荞麦,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建平荞麦” 米粒浅褐色,无明显感官色差;米粒棱状、饱满,大小一致;荞麦米蒸煮后具有谷香味;建平荞麦粉色泽呈浅白色,和成面团具有较好的粘着性和韧性。
2016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平荞麦”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建平荞麦籽实饱满,光亮均匀,尤其是该作物栽培简单,它的全生育期短,可以在主作物收获后补种荞麦,既增加复种指数,又便于与其它作物轮作换茬。荞麦作为一种传统作物在建平县广泛种植。
荞麦又称救命粮,一是依它生育期短的优势,在遇旱灾年可以后期种荞麦;二是从医学和食品营养价值方面看,它不仅营养成分丰富,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其它粮食作物所缺乏的和不具有的特种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药用成份,对现代“文明病”及几乎所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和治疗功能。
历史渊源
建平自古就有种植荞麦历史,荞麦是建平县重要的粮食种植作物品种,宋元时期种植荞麦尤为普遍,坡地多种植荞麦。
明清时代更为盛行。品质以老建平、三家、朱碌科、奎德素、张家营子、黑水、老关地、哈拉道口、惠州等地为佳。建平荞麦有“粒饱、面多、粉白”等优质特点。建平县的荞麦可做成碗砣,建平三家的“荞麦碗坨”在清朝时就闻名遐迩。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北巡承德,喀喇右翼扎萨克亲王向乾隆皇帝敬献了荞麦碗坨,乾隆皇帝品尝后顿时龙颜大悦,连声称赞:“难得佳品,唯有碗坨也。”宴后遂御笔赐字:三家一绝。三家“荞麦碗坨”从此身份倍增,成为当时地方官吏和王府历年进贡皇宫的最佳礼品。
解放前建平县没有小麦和水稻种植,大米和白面很少见到,逢年过节宴请亲人基本以荞面水饺、荞面饸饹、红小豆包及年糕和小米干饭和大豆腐为主。
生产情况
建平县杂粮品种齐全,包括小米、黄黏米、玉米、高粱、豆类、芝麻、荞麦等七大类。
2006年7月,建平县成立了县级杂粮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000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形成年产50万~60万吨的杂粮加工能力,预计年销售收入8亿~10亿元,年创利税1亿元。
2012年,建平县种植杂粮70万亩,通过有机认证面积40多万亩,平均亩产300公斤,实现产值7亿元,占同期种植业总产值的58%。
产品荣誉
“建平荞麦”先后获得以下荣誉:第六届中国辽宁(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最受欢迎农产品、朝阳市消费者满意产品、全国杂粮产业大会金奖产品、全国杂粮产业大会优质品牌产品、辽宁省农经委辽宁名牌农产品、辽宁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绿色食品A级产品、欧盟认证。
2016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平荞麦”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建平荞麦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建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建平荞麦的检测机构由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