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牛蒡
苍山牛蒡,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原苍山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牛蒡原产于中国,以野生为主,是中国古老的药、食两用食物蔬菜,明朝李时珍称其“剪苗淘为蔬,取根煮,曝为脯,云其益人”。《本草纲目》中详载其“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牛蒡可每日食用而无任何副作用,且对体内各系统的平衡具有复原功能。
2010年04月0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苍山牛蒡”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苍山牛蒡长70—100厘米左右,茎块修长粗细均匀,呈圆锥体状,皮色金黄色,色泽鲜亮,根毛眼小而稀。
药用价值
牛蒡不但可食用,其子、根还可入药。中医认为牛蒡有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古代医学文献《本草纲目》《名医别录》《药性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分类草药性》《中国药膳大宝典》等著作中均有详细记载。 [2]
传统医学中常用牛蒡的成熟果实——牛蒡子作为疏散热毒、消肿利咽的良药。而牛蒡本身性味也偏苦寒,功效和牛蒡子接近,故而常被用来治疗风热感冒、咳嗽以及热毒积聚引起的便秘、耳鸣等,尤其对于内热引起的咽痛、牙龈肿痛等非常有效。牛蒡的嫩叶也有很好的消肿作用,捣碎后外敷在红肿热痛之处,能加快痊愈。
《本草纲目》中还记载,长期服用牛蒡可以“通经脉、除五脏恶气,轻身耐劳”的功效,这一说法已得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尽管缺乏临床实验结果来支撑,但已经有较多动物实验结果证实牛蒡提取物具有降低血糖、降低血脂以及增强免疫力、预防癌症等作用。牛蒡中膳食纤维的含量也极其丰富,自然能够延缓肠道内血糖、血脂吸收速度,协助控制血糖和血脂上升,此外,其在帮助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方面的效果也很好。而牛蒡根茎中大量的牛蒡多糖等植物活性物质还能起到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现代人常喝牛蒡茶,多因其有降低血糖血脂,促进排便等功效。
历史渊源
牛蒡在庄坞的种植历史久远,有记载在秦代,相传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曾派徐福前往东海寻找长生不老之仙草炼制仙丹,徐福自咸阳(今西安)千里奔波,历经几年的长途跋涉,行至东海之滨,看见遍生一种淡绿色心型叶片之物根似牛尾的植物。徐福很惊奇的发现这里老人长者甚多,而且身体很健壮,寨中很多村民一生无痛无病,最后大都无疾而终。徐福发现他们将该类似牛尾之物制作茶饮用,便将之视为仙草奇药。此物应该是牛蒡,当时的古寨便是今庄坞。
后据记载,在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向东迁民,因当时交通落后,社会贫穷,经长途长时迁徒,大批的移民患有恶疾(瘟疫),坐落在武河岸边高尧寺的僧人见状,便用生长在武河岸边的牛蒡根和牛蒡籽煮汤服用,得以治愈。至此以后,在此留居的移民便有了采集食用牛蒡的习惯。也就在那时牛蒡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的记载。至今武河两岸还生长着大量的野生牛蒡。
1980年,牛蒡开始商品化种植,由兰陵县农企与日本合作,在庄坞镇种植,因该地是野生牛蒡的产地,环境和土质极为适宜牛蒡的生长,品质和产量均超越日本。
1990年,庄坞镇形成4万亩种植规模,出口牛蒡数千吨。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通过对品种的培育提纯,筛选出品质优良、产量高、环境更加适宜的品种,形成中国牛蒡种植、加工、出口最大的中心。
生产情况
2010年,苍山牛蒡生产面积1670公顷,年总产量2亿千克。有156个加工企业,产品形成牛蒡速东保鲜、腌制、脱水、制茶、酿酒等八大系列20多个产品。
2015年,苍山牛蒡内销产品的产值已经占了总产值的20%左右,加工企业的数量从2003年10家左右,增长到四五十家,其中精加工企业约有20家。从最早的保鲜牛蒡、干牛蒡出口,衍生出牛蒡酒、牛蒡茶、牛蒡饮料等多种产品。
产品荣誉
2005年,兰陵县被国家特产委命名为“中国牛蒡之乡”。
2008年,保鲜牛蒡、牛蒡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2010年04月0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苍山牛蒡”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7年,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对兰陵县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进行了评估,苍山牛蒡为8.11亿元。
专用标志使用
销售和运输包装物应标注“苍山牛蒡”地理标志及其图案,并标明产品名称、数量、产地、包装日期、生产单位、保质期、产品质量、执行标准代号等级等内容。不符合本标准的产品,其产品名称不得使用含有“苍山牛蒡”(包括连续或断开)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