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禾花鱼的诞生
桂北的稻田已金黄一片,某处的田野间却会有这样一副奇怪的场景:
明明是稻谷成熟时期,当稻田里沉甸甸的稻谷垂到水田,却无人理会,走近看,田间的人忙着拨开稻谷,从半浊的水里捉出了一条又一条肥美的背乌肚白的鲤鱼。
此时你若说一句这“河鲤”吗?
老乡便要笑话你这个城里人了
此鱼有名有姓,祖籍全州,名唤禾花鱼
禾花鱼
体短,腹大,头小,乌青背,肚皮呈或红或黄的亮色
禾花鱼是一种体色乌黑透亮的鲤鱼品种,也叫乌鲤,是广西桂林全州县一地方特色鱼种。与其他河鲜不同,经本地先民千百年来的不断训化,禾花鱼是在水稻田里长大的。
每年秧苗栽下后,全州家家户户会在田里放入鱼苗,鱼以掉落在田间水面上的禾花为食,鱼肉具有禾花香味而得名禾花鱼。
禾花鱼的老家——广西桂林全州县,地处湘江上游,扼湘桂走廊之咽喉。全州县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民间耕种水稻历史已久,而与禾花鱼结缘的历史也十分久远,而且它的缘由细究起来,还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趣味。
初秋时节,桂林市全州农村稻田一片金黄
据说,全州稻田养禾花鱼始于汉代的一个纯偶然事件。
一个卖鲤鱼苗的走在田埂上,不小心滑了一跤,一担鱼苗倒在刚插禾苗的稻田里,捉也不是不捉也不是,于是跟田主人商量等稻子收割前再拿出来分,田主人欣然答应。稻谷呈黄时,把田水放干,鱼拿出一煮,味道超级鲜美,还留有一股稻禾香气,鱼贩与田主人皆大欢喜。自此,稻田养出禾花鱼的故事便在全州传播开来,流传至今,养殖禾花鱼的方法也被聪明的全州人学习和保留了下来。
一条小小的全州禾花鱼,还藏着这样的趣闻,而且它的故事,远不止游动于全州这山水田野间。
02
下至乡民锅鼎
上至宫廷贡品
全州禾花鱼虽然是“泥腿子”出身,其貌不扬,但抵不住人家实实在在滋味美,惹人馋啊。
在全州当地有一句话广为流传:“腊鱼仔送饭,鼎锅刮烂”。这是全州口口相传的民谣。所说的“鱼仔”,其实便是体型较小的禾花鱼。当地人每次吃到鲜美的禾花鱼,胃口大开,一碗接一碗地把饭送下肚,吃完鼎锅里的饭还不过瘾,要把锅巴刮干净,锅底老化的鼎锅自然受不了,被刮烂了。
全州黄焖禾花鱼,咸香泼辣,风味堪称桂北一绝
备受全州人民喜爱的禾花鱼,也曾引起过一些文人墨客的注意,最早在唐代刘恂在笔记作品《岭表录异》中提到过禾花鱼,但只是仅作稻中养鱼的奇闻记载,并未过多赘述禾花鱼的风味。
真正让全州禾花鱼走上“鱼生巅峰”的还得从它成为宫廷贡品的那件事说起。
据全州陶氏族谱和古墓碑记载,宋理宗为太子时,时为太子侍讲的陶崇一次回广西道省亲,带回去一些禾花鱼干,太子食后赞不绝口。陶崇说这个鱼是稻田禾花养成的,并说鲜禾花鱼的味道更妙,太子就对其神往不已,一定要食用禾花鱼。陶大学士只写好信让家里人送鱼到京,太子吃后念念不忘,登基后马上要全州知州进贡禾花鱼,从此禾花鱼的名气日盛,游出了全州那一方水土,跃进了宫廷御膳之流,声名远播。
刺少肉多,肉质细嫩,黄焖、清煮、煎、蒸都好吃
禾花鱼的养殖大概始于西汉,而全州禾花鱼进贡历史始于南宋,南宋禾花鱼被朝廷钦定为岭南贡品后,稻田养鱼也开始作为全州农民主副业传承至今。
虽非正史记载,但在全州还流传有一个故事。相传,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带着一班文武巡游江南,到了全州。在京城吃腻了北方口味的乾隆对禾花鱼大为称赞:“禾花鱼肉嫩鲜美,肥嫩可口,无腥无腻。武昌之鱼未能及也。”全州禾花鱼因此成为清代贡品,誉满京城。
全州酸辣禾花鱼,酸焖入味,爽口鲜美
至此,全州禾花鱼摇身一变,从百姓禾田的饱餐美食一跃成为士族名流追逐的宫廷贡品,在全州的风物美食上也算留下了浓油赤酱的一笔。
03
“鱼中人参”
绝非浪得虚名
全州禾花鱼以其肉多刺柔、肉质鲜美、鱼汤清甜著称,是当今人们十分喜爱的高蛋白、低脂肪的绿色食品之一,更被誉为“鱼中人参”。
全州禾花鱼的含肉率为56.57%,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为18.06%,造就了其丰膄多脂的特性。白汤清煮也很美味,汤滚鱼熟,香气凝聚,汤鲜味美,吃一口鱼肉肥而不腻。
刚从稻田里打捞上来的全州禾花鱼,油光水滑
若是全州人吃禾花鱼,只认一句“吃禾花鱼就要吃鱼白的”。
要选择颜色泛乌的禾花鱼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乌肚拐”。因为“乌肚拐”是雄鱼,内有成熟的两片“精白”,故而称之为“魚白”。当煮熟食之,口感细腻而又营养丰富。所以全州人吃禾花鱼的独特之处就是:一不刮鳞,二不剖腹取其内臟,这就是与其它地方吃鱼有所不同的烹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