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火姜,姜球较小,根、茎、皮肉皆为淡黄色,因其姜辣素含量高,食用口感火辣,故被称为“火姜”。西林火姜肉质细腻,辛辣味浓,其益脾胃、除湿消痞、止咳祛痰的功效优良,经深加工可制成姜粉、姜汁、姜油、姜晶、姜露和酱渍姜等一系列产品。
2016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西林火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西林火姜,姜球较小,根、茎、皮肉皆为淡黄色,因其姜辣素含量高,食用口感火辣,故被称为“火姜”。西林火姜肉质细腻,辛辣味浓,其益脾胃、除湿消痞、止咳祛痰的功效优良,经深加工可制成姜粉、姜汁、姜油、姜晶、姜露和酱渍姜等一系列产品。
产地环境
西林火姜产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西林县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红壤、黄壤、石灰岩土、冲积土等5个土壤,13个亚类,27个土属,49个土种。水田以潴育沙泥和洪积潴育沙泥等土种为主,占水田面积78%;属微酸性土。旱地以沙质黄泥土为主,各占旱林荒地面积的46.2%和23.1%。还有红壤土占12.2%,多属微酸性土,土层深厚。全境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种植西林火姜。
历史渊源
西林种植西林火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清朝云贵总督岑毓英早年在云南、贵州镇压反清起义时,西林将士从家乡带去西林火姜,用于治疗水土不服、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症。因生姜不易保存且不便运输,于是他们将西林火姜切片烤干,再用石碓舂碎成粉状装入袋子,方便携带和使用。
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林县诞生了第一家地方国营姜晶厂——西林县姜制品厂。
生产情况
截至2017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总产量12.5万吨,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等国。
产品荣誉
2016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西林火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西林火姜产地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当地传统小黄姜品种。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500~1200米,土壤类型为黄壤,质地为沙壤土,耕作层≥30厘米,土壤pH值4.50~6.50,土壤有机质含量≥1.8%。
三、栽培管理
种姜:种姜块≥25克。
播种:2月底~3月播种,每公顷≤10.5万穴。深度20~25厘米。
施肥:每年施入优质有机肥≥7500千克/公顷。
田间管理:培土厚度3~4厘米。
收获:11月至次年2月收获。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质量特色
感官特色
姜块表皮为淡黄色,切面金黄,肉质致密,姜香浓郁,辛辣味浓。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西林火姜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西林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西林火姜的检测机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