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绿玉
广绿玉,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广绿玉又称广绿石、广宁石、新南玉和广东绿,是一种蚀变绢云母岩质玉石,墨绿色为主,质地细腻如玉,其结构为致密块状,密度2.7—3.2克/立方厘米,摩氏硬度为2.5—4.8,折光率为1.54—1.65。
广绿玉在明末清初就被视为贡品,该类玉石以色取胜,其独有的翠绿色调在国内玉石品种中非常罕见,尤以翠绿、绿海金星、白中带绿、黄中带绿最为名贵。广绿玉质感柔和细腻,晶莹剔透,硬度适中.既是少见的奇石,又适合制作印章和工艺美术品。
广宁县中国广绿玉矿源的唯一产地。广东省博物馆把广东本土出产的广宁王(即广绿玉)、信宜王、台山王、阳春孔雀石台称为“广东四大王石”。
品质特性
广绿玉色彩绚丽,纹理变化多样。已发现的广绿玉系谱拥有“绿、蓝、黄、红、黑、白、灰、紫、褐”九个色系,多大70余个品种;分为半透明、亚半透明、微透明和不透明五个质地类型;呈油性光泽、蜡状光泽、丝绢光泽等。中国宝玉石专家赵朴初先生对广绿玉是大加赞赏,认为这种石质地细腻,石质洁净、光滑润泽、油腻欲滴、温润如玉,凝聚晶莹,具有“细、洁、润、腻、温、凝”的“六德”;成大均专家也认为广绿玉质地温润细腻,各种颜色色调变化无穷,可与田黄、鸡血石相媲美,誉其为中国五大名石之一。
历史渊源
广绿玉的历史追溯到明清时期,发展到清朝期间广绿玉已经规模开采。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版的《广宁县志》中,对广绿玉的历史已经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云朝山,在县西一百余里,高百余丈,其山石色备五采,温润而栗,商人贩卖雕作篆首”。云朝山今称云台山,位于广宁县木格镇,至今仍有广绿玉矿石出产。“商人贩卖雕作篆首”,表明了道光四年(1824年)前广东绿的开采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引起藏家的关注,使得商人贩卖。
藏于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孤本历史文献:清代杜凤治所撰《望凫行馆宦粤日记》显示,清代同治年间,“木格墟”属于广宁商贸发达的粮仓,进一步佐证了广绿玉的商贸历史。
在清朝时期,广宁木格镇的石台、芙洞等村民就用本地出产的广绿玉刻制印章谋生,民国时全镇有300多人从事开采广绿玉和刻制图章行业。民国初期在五指山中发现有几个矿石洞口,当时木格、清桂两个乡镇专门找广绿玉的矿农大约有六七十人,他们用钢钎挖,有的在旧洞口挖,有的在山坳找。矿农历尽千辛万苦,冒着塌洞的危险,将采到的广绿玉从荒山野岭用肩挑回家,再卖给外地的玉石商人。
日本侵华时期,五指山顶之南也曾有老硐开采,用以制作图章和工艺美术品。
解放前,曾有日本、台湾、福建的客商组织当地村民开采。解放后至1979年开采广绿玉一度沉寂,到20世纪80年代初又掀起开采玉石热潮。
生产情况
1987年,广东省地矿局七一九地质大队对玉石矿床进行较为概略地探查工作,已探明在广宁五指山顶广绿玉矿床储量共11615吨,其中绿色工艺石8384吨。
2006年,国营“广宁玉雕工艺厂”转制为民营企业。
2009年,广宁县“广绿玉步行街”落成,50多家玉雕企业进驻。
截至2012年,广宁县玉石企业209家,从业人员2100人,产值1.2亿。
产品荣誉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朴初先生看到广绿玉后,专门题写了“石中瑰宝广东绿”,予以赞誉。
2011年9月,广绿玉艺雕精品代表广东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亮相京城汇展,得到各地市民的赞誉,并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等领导的高度评价。
2012年,有27件广绿玉作品在“广东省玉魂奖(2012)玉雕艺术品展”上获奖。
2007年6月,“广宁玉雕”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美术类)。
日本少林德太郎著的《增补图说石印材》中写着:“田黄、鸡血石、广东绿为稀品珍品石中的同一品位。”
专用标志使用
广绿玉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广绿玉的检测机构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