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大头菜
宜宾大头菜,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头菜,又称“蔓菁菜”,是家喻户晓的乡土小菜,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大头菜经过腌制后色泽金黄、味咸微甘、脆爽适口、香气扑鼻,且十分耐储存,能保持一年以上不氧化、不变质。用于拌饭,香脆可口,增加食欲;用于旅行,作零食减乏消困;作火锅汤菜更是味美汤更美。
2017年12月0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宜宾大头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宜宾大头菜的主要原料宜宾小叶大头菜为宜宾市翠屏区地方特有品种,属于根用芥类,成熟后肉质脆嫩,纤维含量少,并具有强烈的芥辣味。大头菜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类型和品种很多,唯有宜宾大头菜所用的品种是其他地方所不栽种的,且产量较高,亩产鲜大头菜达1吨以上。宜宾大头菜易种植,生长期短,产量高,用途广泛。
药用价值
据《食疗本草》记载,大头菜具有“辛甘苦,可下气、治黄疸、利小便,根可主消渴、治热毒风肿”的药用价值。
因为宜宾大头菜芥辣味含量也比较高,利于开胃,促进胃肠道蠕动,还可以起到防治便秘的作用。
历史渊源
宜宾大头菜的种植历史悠久。清嘉庆版《叙州府志·物产志》中记载:“葱韭蒜白菜青菜蔓菁(即大头菜)各厅县志皆有”。同治十二年(1872年),翠屏区近郊的乡农以大头菜去叶留根,佐以红糖、食盐及多种天然香料,巧制入坛腌储。起坛后的大头菜色泽诱人,咸甜适度,嫩脆爽口,香鲜尤绝。
民国二年(1913年),废叙府改称宜宾后,为避免与其它地方大头菜混淆,正式定名为宜宾大头菜。(记载于《宜宾市志》)。
100多年后,这种被腌制过的蔬菜成为了宜宾人民的土特产、家乡菜,无论是超市、还是宜宾特产专卖店,更是在宜宾大街小巷,都能随处可见大头菜的身影。
生产情况
2013年,翠屏区宜宾大头菜产业种植面积2万余亩,带动种植户1万余户,总产量达到3.5万多吨,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
2017年,翠屏区有宜宾大头菜规模生产企业3家、大头菜农业专业合作社5家,手工作坊式生产近200家,年产销大头菜3.5万余吨,产值达3亿多元。大头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余亩,并于2007年先后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大头菜年产量达4万余吨。
产品荣誉
宜宾大头菜先后获了第八、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最受喜爱展品奖”;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畅销产品奖”;川、滇、黔、渝首届美食旅游文化节“名优特产奖”;中国饭店餐饮娱乐行业协会“中华特色名小吃奖”;获第十一届“四川名牌”产品称号。
2017年12月0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宜宾大头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宜宾大头菜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宜宾市翠屏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宜宾大头菜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