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金丝小枣
乐陵金丝小枣,山东省乐陵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乐陵以盛产金丝小枣而闻名天下,素有“百里枣乡”的美称。乐陵金丝小枣品质优异,掰开半干的小枣,可清晰地看到由果胶质和糖组成的缕缕金丝粘连于果肉之间,拉长1—2寸不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金丝小枣因此而得名。
1995年,乐陵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金丝小枣之乡”,2001年又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名优特金丝小枣特产之乡”。
2004年1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乐陵金丝小枣”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品质特色
乐陵金丝小枣品质优良,皮薄肉厚,核小色美,肉细汁多。晒干的金丝小枣掰开后,常能看见果肉间有缕缕金丝,有时能拉长一、二寸。北魏贾思勰所著 《齐民要术》中形象地写道:“丰肌细核,膏多肥美,为天下第一”。
药用价值
金丝小枣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果肉、果核、树皮都是中医常用药。当地有句民谚说:“一日吃仨枣,终年不见老”。常吃可以“补五脏,益气安神,养颜防衰”,尤其对肝病及妇科疾病有明显辅助疗效,在朱集、云红、胡家等几个老枣区,肝病发病率特别低。张仲景在 《伤寒论》113例经方中,就有63例用了枣。
历史渊源
乐陵金丝小枣的栽培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据《战国策》介绍,苏秦游说六国时,曾向燕文候提出过发展金丝小枣的建议,可惜未能引起重视。
据《唐枣碑铭》记载,唐元和八年(813年),乐陵发生大海啸,方圆百里一片水天泽国,唯有一棵枣树幸存下来。这棵老枣树虽在路边,但村里人从不折损其一枝一叶,把这棵老枣树尊为“寿树”,称其果为“寿果”,传说食用一颗可延寿三载。成熟后采摘下来珍藏,四方乡邻常求索为药引子医治疾病。
明清两代,乐陵小枣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为使久经战乱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曾颁诏天下:“枣、柿丰年可卖缺,歉年可以为食”倡导当地群众大栽枣树。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乐陵知县王登庸也主张“教民树艺,劝民种枣”。
《山东通志》记载:清嘉庆年间,乐陵知县张大成“立枣林书院,延名师主讲”,对乐陵小枣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实行“三光”政策,乐陵大批枣树被毁,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乐陵市枣树不足30万株。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乐陵小枣得到了新的发展。到1950年,全县枣树又发展到80万株,年产干枣239万公斤。1960年,乐陵向苏联、阿尔巴尼亚等国和国内十多个省、区的65个县市供应枣苗达170万株,乐陵小枣在国内外许多地区也得到发展。
生产情况
1995年,乐陵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实施红枣工程,建设百万亩枣林,建成全国最大的小枣商品生产基地”的富民的战略。新发展枣树2000万株,改良劣质枣树580万株,嫁接冬枣128万株,无核小枣200万株,枣树总株数已发展到2500万株,其中结果枣树600万株,年产干枣7.8万吨。
2009年,乐陵有枣面积115万亩,拥有枣树3740万株,其中小枣树2360万株,冬枣树1380万株,基本实现了枣农间作密植园化、宜枣耕地枣树覆盖化,人均1亩小枣密植园、0.3亩冬枣密植园的“两化两均”目标。枣面积、枣果产量均居全国产枣县(市)之首。
从2012年起,乐陵连续举办小枣文化节转型为红枣暨果品产业博览会。
2013年,枣博会吸引700多家采购商参展。
2014年,枣博会现场交易额4500万元,达成购销协议金额3亿元。
2015年,枣博会现场交易额1.1亿元、意向金额8亿元,现场客流量达30万人次。
2016年,乐陵市枣粮间作面积达60万亩,枣树总株数2000多万株,年产干枣突破1亿公斤,枣产业年总收入突破10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产品荣誉
1995年,乐陵金丝小枣被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
1998年,乐陵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名优稀特经济林(金丝小枣)基地示范县。
2000年,乐陵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金丝小枣之乡”、“中国金丝小枣第一县。
1994年,乐陵金丝小枣获全国林业产品博览会金奖。
1999年,乐陵金丝小枣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2002年,乐陵金丝小枣获全国红枣交易会金奖。
2021年10月,入选100个“好客山东网红好物”名单。
专用标志使用
在乐陵金丝小枣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乐陵金丝小枣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乐陵金丝小枣“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