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昌大米
万昌大米,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万昌大米是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所产大米,位于北纬43°,是世界黄金水稻带的中央,地势平坦开阔、土质肥沃、水源充沛,万昌镇是“中国粳稻贡米之乡”,万昌镇粳稻种植面积居全国乡镇水稻种植面积的第二位,被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评为金奖产品。
2014年07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万昌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感观特征
万昌大米米粒整齐匀称、色泽洁白鲜亮,米饭油亮、香润粘滑,反复蒸煮米粒不破碎,冷饭不回生。
历史渊源
清代,钦马河与岔路河下游之间的三角地带(今永吉县岔路河镇、万昌镇)称西北甸子,曾经是饲养军马的牧场,称为西马场,经多年开垦,渐为耕地,以种植高粱、稗子、粳稻等抗涝作物为主,尤以粳米驰名省内。岔路河西北甸子的粳米以色白、光润、适口而著称,民间有“万昌之大米可煮三次,味不改,饭粒亦不破,谓之顶三水”之说。万昌大米名称有史料记载源于《永吉县志》第四篇第三章《作物分布、产量》第一节《粮食作物》。原文为:1985年农村人均生产水稻1115公斤,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水稻2703公斤。万昌大米以其色、香、味、形,打入吉林、长春两市的农贸市场,并享有盛誉。
据《永吉县志》记载,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大乌拉街虞村西北平原洼地(现永吉县地区),就以种植高粱、大豆、粳子等抗涝作物为主,其中,岔路河西北甸子的粳米更是驰名省内。尤其是魏家烧锅、虫王庙一带的粳米以色白、光润、适口而著称。由此可见,吉林省永吉地区从事稻米种植生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大批朝鲜族农民迁入饮马河、 岔路河、鳌龙河沿河一带,同当地的汉、满、回等民族一道利用自然河道,修建柳条拦河坝,扩大水田种植规模。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王光慎、刘会等种田大户在饮马河东岸、岔路河北岸修堤3000米,堤高1.5米,控制洪水,并将河道截湾,挖排水沟2—3千米,控制内涝,将洼地旱田改水田,集中连片种植,水稻种植面积大增,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水田面积已达到14.3万亩。
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兴修水利、治理水害、改良土壤、推广良种、改进农具发展水稻生产。大型星星哨水库建成,使永吉县西部的岔路河、万昌、金家等5个乡镇的水田由原来的1.8万亩发展到18万亩。由于水田面积扩大,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稻米的品质逐年提升并被消费者认可,1983年,万昌镇被命名为水稻之乡。
1980年,吉林省引进4套大棚盘育苗插秧设备,在永吉县万昌公社玉华大队、岔路河公社恒成号大队进行推广示范取得了成功。
生产情况
2012年,万昌大米在永吉县市场占有率达到90.6%以上,长春市场达到12%,吉林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5%。共有万昌大米加工企业40多家,稻米年加工能力30余万吨,产值超过11亿元。万昌大米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产品荣誉编辑 播报
1998年,万昌大米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吉林名牌产品。
2000年8月,万昌大米被评为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金奖产品。
2003年,经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技术促进处绿色产业委员会确认,永吉县岔路河农业经济示范区为绿色产业园区。
2006年,万昌大米在吉林省第八届吉菜美食节上“万昌大米”被组委会授予“吉林畅销原料”证书。
2006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确认吉林省永吉县为“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
2007年,万昌大米被全国粳稻米产业大会评为"金奖大米”、“优质食味大米”。
2007年,经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吉林省永吉县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专用标志使用
万昌大米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吉林省永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万昌大米的检测机构由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