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大白刁
荆州大白刁,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荆州大白刁学名翘嘴鲌,其体型细长,侧扁,呈柳叶形。背部青色,体侧银灰色,腹部纯白色,背鳍、尾鳍灰黑色,胸鳍、腹鳍、臀鳍灰白色,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清新爽口。
2014年5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荆州大白刁”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感官特征
荆州大白刁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侧线明显,前部略向上弯,后部横贯体侧中部略下方。体色光亮,体背浅棕色,体侧银灰色,腹面银白色,背鳍、尾鳍灰黑色,胸鳍、腹鳍、臀鳍灰白色。
品质指标
荆州大白刁具有“个体大,肉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品味独特”的特有品质。经检测,每百克鲜鱼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7.4克,脂肪≤7.17克,氨基酸≥16.8克,水份≤74.2克,钙≥72毫克,磷≥208.8毫克,铁≥0.61毫克,锌≥0.7毫克,均高于普通鱼。
历史渊源
早在1400多年前,荆州大白刁就已经进入皇室宫廷。据《新唐书·地理志·江陵府》记载:“江陵府、江陵郡,本荆州南郡,土贡方纹绫、赀布、柑、橙、桔、椑、白鱼、糖、蟹……”。表明荆州白鱼已列入荆州向朝廷所进贡品的清单。
在食用方法上,《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的春秋战国时期楚人“饭稻羹鱼”,即用鲜鱼煲汤。流传2000多年后,新编《江陵县志》仍然称:“鲌鱼肉细嫩,鲜食或腌制都十分可口。”
清乾隆(1736~1795年)《江陵县志·物产》、清光绪(1875~1908年)《荆州府志·物产》和1990年出版的新编《江陵县志·农业志·水产》中,均专门列有“白鱼”或者“鲌鱼”条目加以介绍。
从历史上看,鱼类主要是在江河湖泊中自然繁殖,到清代,荆州已出现家庭养殖,即清代王葆心著《沙市志略》中“物产”所称“嘉鱼则种如田畴焉”,说明当时养殖好鱼可以如同种田一样获利。
生产情况
2014年,荆州大白刁区域养殖面积15万亩,产量达15000吨。
产品荣誉
2014年5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荆州大白刁”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