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巴梨
乳山巴梨又名阳(册)梨,果型是短葫芦状,成熟果实皮鲜黄,果肉白色,质细、无渣多汁,味甘甜略带微酸,果香浓郁,有芳香味,风味独特。巴梨8月上中旬成熟采收,常温下贮藏7天左右,果实绵软,芳香四溢,风味独特,入口而化,为鲜食的最佳期。巴梨的营养价值高,有润肺、化痰等医疗价值。除鲜食外,还可以制成多种加工品,如梨膏、梨脯、梨罐头等。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乳山巴梨”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外在特征
乳山巴梨果型呈短葫芦状,单果重250克左右,成熟果实金黄色,果肉白色,果实绵软,芳香四溢,风味独特,入口而化。每年8月上中旬成熟采收,常温贮藏20天左右,耐贮性较差。
品质指标
乳山巴梨有润肺、化痰等医疗价值,含有多种维生素
历史渊源
乳山巴梨,又名香蕉梨、秋洋梨,为蔷薇科植物西洋梨的果实。原产英国,1770年由韦勒(Wheeler)在波克斯(Berkshive)地方发现,系自然实生苗。
清同治十年(1871年),洋梨自美国引入中国山东烟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乳山市大孤山镇上册村丁书方从威海购进梨苗于该村建园栽植,在当地素以“册梨”称之,清末曾定为贡品。
民国年间(1911~1949年)《牟平县志》载:“南塂、樗岚、松岚、陈家、初家、果园、上册等村,多种册梨,为土产出口之一宗。
1957年,乳山阳梨(册梨)曾被中国国家部门指定为特供果品,用于招待外宾。
生产情况
2011年,乳山巴梨种植面积600公顷,生产总量1.7万吨。
2013年,乳山巴梨地域保护面积1200公顷,生产总量为5.4万吨。
2016年,乳山巴梨种植面积500公顷,生产总量1.4万吨。
产品荣誉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乳山巴梨”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乳山巴梨专用标志的管理使用,要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标注制度。乳山巴梨专用标志的使用具体依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
历史文化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孤山上册村人丁书方经商来到英国租借地的威海卫,遇一英国人在卖果树苗。丁书方向来对果树栽培有兴趣,当即买下140棵,栽于本村东河岸面积约3亩的沙土地里。栽后第五年开花结果,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开花期被虫所害,果实所剩无几。至秋,金黄色的果实香甜爽口,深受乡人好评。
一天,宁海州衙门一公差路过此地,见此果特殊,遂买尝之,连称:“好果,好果。”当问起此果名称时,丁书方支吾半天说了个“洋梨”(现名“阳梨”由此演变而来,后人又按其果实形状称“巴梨”)。差人品尝后,又买了几个带回衙门。
第二年,为防止虫害,丁书方用纸糊了许多袋子套在梨上,用麻绳将袋口扎紧,以减少虫害,效果甚佳。是年8月,宁海州衙门又来人,要买这里的"洋梨"上供朝廷。原来,上次来过的那位差人把带回的梨送给州老爷品尝,这位正为找不着当地特产上供朝廷而犯愁的州老爷如获至宝。为了炫耀本地所产,他以产地上册村为名,将“洋梨”更名“册梨”上供朝廷。册梨进京后,被评为一级土特供品,慈禧太后每日必食,誉为“天下第一梨”。从此,当地群众育苗栽培者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