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大米,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龙门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日照时数1750.3小时。年平均气温21.0℃,历年平均无霜期355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2147.1毫米,全年降雨多集中4至9月,占年雨量的80.8%,适宜种植水稻。龙门大米,外在产品品质特征:龙门大米米粒细长,粒长一般在6-7.5毫米,长宽比值>3.5,米粒晶莹剔透无心白,气味清香;米饭软滑可口,香气怡人。
2017年12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龙门大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5月20日,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品质特性
龙门大米米粒细长,粒长一般在6-7.5毫米,长宽比值>3.5,米粒晶莹剔透无心白,气味清香;米饭软滑可口,香气怡人。龙门大米营养价值高,垩白度1.6-4.5%,垩白度粒率≤5%,直链淀粉15-18%,胶稠度50-70毫米,碱消值7级。
药用价值
大米具有很高的营养功效,是提供维生素B的主要来源,是预防脚气病、消除口腔炎症的重要食疗资源。米粥具有补脾、和胃、清肺功效。米汤有益气、养阴、润燥的功能,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并对脂肪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历史渊源
据龙门县农产品行业协会称,龙门大米种植历史悠久。距《龙门古方志集》、康熙六年(1667年)《龙门县志》记载,龙门水稻种植品种有粳稻、糯稻、粘稻等。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龙门县志》记载:稻有粘有不粘,俗谓不粘者曰占,占稻有赤白之分,亦有早晚之别,农历五、六月获者为早稻;农历九、十月获者为晚稻。早稻赤者则矮赤、湖州赤为多;白者则竹占、久黄禾、嘉兴早为多。晚稻赤者则马尾赤、江西红为多;白者则四川占、霜降占、矮苗占、黄占、毛占、六斗白为多。稻之粘者曰糯,有早糯,有晚糯,白者多而赤者少。晚稻有赤芒白粒、香美异常者,俗谓之香粳,不粘者多而粘者少。
生产情况
2017年,龙门县水稻种植面积1.77万公顷,年产量8.76万吨,年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
2018年,龙门县水稻种植面积1.77万公顷,年产量近9万吨。
产品荣誉
2017年12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龙门大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0年5月20日,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