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山东省聊城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昌府木版年画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古城区内的东关街、清孝街,堂邑镇的许堤口及梁水镇的大赵等城镇乡村,其起源于明代,民国时期达到鼎盛。东昌府木版年画将年画与门神画融为一体,兼具审美欣赏和驱邪祈福的功能。它取材广泛,既有现实生活、历史人物、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内容,又有围绕福、禄、寿、喜等祥瑞主题的表现。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品构图简洁,格调高,整体感强,人物造型夸张,形体丰满朴实,线条圆润流畅,刚柔相济,色彩鲜艳亮丽,对比强烈。
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65。
历史渊源
东昌府木版年画开始于明代。明朝开始,东昌府成为京杭运河沿岸的九大商埠之一,商业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兴盛,包括木版年画在内的木版印刷业成为当时东昌府商业文明的一大特色。明朝初年,山西商人在离东昌府古城50公里正南的张秋镇开设了三家画店,经销年画、门神。后来,这三家之一的“刘振升画店”迁往当时东关清孝街,此画店业务发展很快。由于生意兴隆,同类行业应运而生,有的从外地搬来聊城,有的在各地经营。东昌府的刻书业发达,刻书业的插图雕刻艺人开创了东昌府木版年画这一艺术形式。当时雕刻版画的有上百人,是个艺术群体,他们专门负责为各个作坊雕刻画版。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坊分布于聊城、堂邑、阳谷、寿张、东阿、莘县、朝城、范县、古城等二十几个城镇和数百个乡村。作坊生产的年画销往鲁西、鲁南、鲁北各县以及东边的泰安、济南、潍县等地,还远销山西、河南、河北、东北等地。
清朝末期,东昌府古城内仍有二十余家较大的年画店面,它们资金雄厚,业务范围广,并且储备了大批的画版,因此常年开工。因为价廉物美,船队载着各地的商贩到东昌府订购年画,有的商贩则根据自己当地的风俗,拿着准备好的画样找刻版艺人印刷。
民国前期,东昌府木版年画达到鼎盛,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晋、陕、冀、豫到东北三省,都有东昌府木版年画的销售市场。
民国中期,由于日寇侵略,漕运废止,黄河改道,运河堵塞断流,再加上津浦、京汉铁路的兴修,京杭大运河给豫鲁西北带来的地利日渐衰微。南北交通动脉地位的消失,使得东昌府渐渐变成落后封闭的区域,东昌府年画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文化大革命”时期,东昌府木版年画遭到了较大的破坏,许多木版样式因此而消失。
20世纪,经过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民间艺人的挖掘整理,东昌府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得以重新发展。
文化特征
构图特征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构图特点可以用“满、全”两个字来概括。东昌府木版年画采用中心式构图的年画作品居多,画面以一个中心人物或景物为中心,向画面的上下、左右展开直至布满整个画面。这种构图容纳了丰富的主题内容,体现圆满的艺术效果。这种“满、全”的构图形式,正好符合劳动人民祈求美满幸福生活的愿望,营造了一种喜庆、欢快的气氛。另外,东昌府木版年画的构图也与其独特的印刷工艺有关。东昌府年画是全部套版印刷,画面中若留有空白容易造成纸张塌陷玷污画面。由于受到制作工艺的影响,所以艺人们尽量将画面填满,将自己心里所能想到的和主题有关的形象组织在画稿中,空余处再添加一些象征吉祥、平安等吉祥物。画面丰满,和谐统一,同时营造了喜气洋洋的欢快氛围,符合了过年时热闹的场景。
人物造型
东昌府木版年画
东昌府年画艺人善于抓住对象的主要特点和精神面貌,采用概括的手法刻画对象的形态,其塑造的人物气质淳厚质朴,体现出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精神面貌。
东昌府木版年画人物造型饱满完整,以人物头部的刻画为重点,塑造出头大身小的人物形象。艺人在塑造人物五官时,又夸大了眉毛和眼睛的比例,眼型窄长,眉角上翘,使人物形象生动有神。在衣服和花纹的处理上,通常概括成块面,不注重细节的表现,与刻画细致的人物头部形成对比,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将人物的性格很好地表现出来。 [5]
色彩线条
东昌府木版年画所选用的颜色与劳动人民祈求幸福安康、生活美满的愿望息息相关,以水红、黄、绿、青、紫为基本颜色。东昌府木版年画中除了黑色的轮廓线,几乎没有黑色,需要用黑色的地方多用紫色代替。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黑色是不吉利的象征,而且黑色通常带有沉闷、严肃之感,与过年的热闹的气氛不符。年画艺人在色彩搭配上采用补色、纯度对比的手法,画面色彩鲜艳明亮、对比强烈,形成了装饰意味较强的艺术风格。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线条稳健有力、流畅、圆润,弧中有直,柔中带刚,具有版画意味。
制作工序
东昌府木版年画历来只有“草版”,即只印不画,画面全部采用木版分色套印,其制作工艺包括刻版和印刷两个步骤,而这两个步骤确分开进行,刻版艺人专门负责刻版,印刷艺人专门进行印刷。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刻版工艺具有特色。在选材方面,刻版所用的木材多选取梨木,因为其木质光滑细腻,不易变形;同时,为防止木版在一段时期后产生裂纹,在刻版前,木材需要在水中浸泡四至五个月。在刻版时,刻版艺人先将准备好的画样用胶粘在特制的木板上,然后沿着图样进行雕刻。刻版看似简单,其实考验技艺,需要靠心手互通、长期实践才能出色掌握。一套年画的刻版分为线版和色版,除了线版外,年画中有几种颜色,便要刻几块色版。东昌府木版年画刻版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刀工刻版贯穿始终,既刻线版,又刻色版。这与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只刻线版,不刻色版,以画笔着色不同。正因如此,东昌府木版年画在众多年画派别中,因其原汁原味的粗犷与纯粹而与众不同。 [6]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印刷工艺也同样独具特色。在选材方面,印刷用纸多为吸水性强的生宣纸;印刷时使用的是用聊城当地野生植物顶端的茸毛和鬃制作而成的圆锥形色刷,艺人们将其称作“趟子”。在印刷时,艺人先将所需的线版和色版准备好,然后将画纸固定在印刷画案上,把其中一块木版置于画纸左侧,用“趟子”在木版上涂刷相应颜料,将画纸覆盖在涂匀颜料的木版上,再用“趟子”在画纸上不断扫刷。印刷时按照“先印线版,后印色版”的顺序,印刷完一块色版之后,再换其他色版,重复上述步骤,直至一幅年画的完成。东昌府木版年画印刷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双拉”,即依靠双手的特殊合理分工,同时印制两幅不同的年画,用以提高印刷效率,这是中国其他年画派别没有的技艺。
题材作品
东昌府木版年画按照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故事,包括民间故事,戏曲故事,小说故事等,如“庆顶珠”“天河配”“打金枝”“赵云夺阿斗”“长坂坡”“武松打虎”“马超马岱”等;另一类是吉祥吉庆的内容,如“福寿三多”“双喜临门”“招财进宝”“连年有余”“麒麟送子”“五子登科”“吉祥如意”等;再一类是和生活较为接近的,以儿童为题材的“胖娃娃”,这种题材是年画的传统题材,画面中的儿童,有的抱鱼、逗猫、采莲,有的捧花、扑蝶,其形象生动,饱满圆润。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东昌府木版年画反映了聊城当地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聊城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美学考古学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东昌府木版年画在民族传统造型艺术方面,它是彩陶、青铜器、画像石、石刻线画、宗教壁画等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延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大部分年画艺人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再出好的作品,能推陈出新的艺人只有少数人。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学习、钻研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传承面临危机。
栾喜魁,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山东省聊城市申报。
传承谱系
经过有关人员的研究整理,东昌府木版年画在刻板、印制方面有考证的传承谱系主要有四家:
居住在梁水镇大赵村以赵善成为代表的赵氏印刷谱系:第一代赵大业,第二代赵学堂,第三代赵子明,第四代赵汝珍,第五代赵金銮,第六代赵善成。
居住在梁水镇大赵村以相连阶为代表的相氏印刷谱系:第一代相开忠,第二代相玉和,第三代相桂芬,第四代相月德,第五代相月广,第六代相连阶。
居住在堂邑镇许堤口以栾喜魁为代表的栾氏刻版谱系:第一代栾魁河,第二代栾德顺、栾德和,第三代栾金亮、栾金台,第四代栾秀峰、栾秀昆、栾秀岚等,第五代栾喜才、栾喜西、栾喜魁、第六代栾占宽、栾占星、栾占海等,第七代栾峰。
居住在堂邑镇北关,以黄贤尧为代表的黄氏雕刻谱系:第一代黄兰香,第二代黄贤尧,第三代黄振龙。
保护措施
东昌府木版年画已免费进入聊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课堂,并且编写了东昌府木版年画校本课程教材,适合幼儿园和小学生传习、认知与体验。
2019年1月30日,东昌府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栾喜魁举办了收徒仪式,8人正式成为他的徒弟。同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化馆获得“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9月,2017东昌府木版年画精品展在中华水上古城楼东大街东昌府木版年画社举办。
2018年9月,东昌府木版年画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展出。
2020年6月,东昌府木版年画在“聊城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展出;同年9月,郭春奎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品《古今京杭揽胜》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