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牌马铃薯粉条
三青山粉条,吉林省长岭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长岭县发展马铃薯产业在地域和气候条件上具有先天优势,广袤的松辽大平原,土壤疏松,土质肥沃,早春温度回升快,六七月雨量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土壤特点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长岭县马铃薯受大家喜爱,不仅营养丰富,还有“地下苹果”、“第二面包”之称,长岭县“三青山粉条”经三青山镇人民政府申报,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12年11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三青山粉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感官特征
三青山粉条粗细均匀、无并条,洁白有光泽、半透明状、色泽纯正,耐煮性强、不沾不稠、柔韧滑爽,具有应有的气味滋味,无肉眼可见杂质。
历史渊源
据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一个名字叫兰泽心的一家老小10口人闯关东,一日傍晚来到长岭县三青山镇,在傍晚阳光的映衬下看见这个地方土地连绵起伏、十分肥沃,一片片马铃薯秧苗下薯块拱裂了垄台,一看见就让人想像到丰收在望的马铃薯。兰家老小看状后,感觉此地是吉祥富庶之地,于是决定在此住下来,这个地方就是今三青山镇的一村屯。兰家有祖传漏粉手艺,他们建房打井,利用当地的马铃薯加工淀粉,再用淀粉加工粉条,干起加工粉条的生意。随着生意的一点一滴发展和不断扩大,逐渐兴隆,在当地影响很快大了起来,周围百八十里的人都来观看和学艺,有的人家来到这里就不走了,干脆住下来开粉房,学着兰家干起来加工粉条的生意,后来附近的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兰家粉房”,于是兰家粉房就成了三青山粉条的发源地。
三青山粉条史话首段碑文记载如下:“清咸丰四年(1854年),兰氏家族迢迢万里闯关东,至此蛮荒之地,但见沃野葳蕤,气象清润,水质甘美,但凭祖传技艺操漏粉业,因驰名乡里,声名鹊起,故名之‘兰家粉房’”。兰氏家族开荒种植马铃薯,用原始方法生产粉条,即用刀将洗净的马铃薯剁碎,放到马拉的石磨上细磨成浆,倒入缸中提取湿淀粉,再经压榨、打芡等过程,加工成粉条。品种只有菜粉和马莲粉2种,一年能加工750公斤左右。多以自食为主,或以马铃薯、粮食等食物互换,直接用货币交易的很少。但在当时,经济效益可观,“粉条等于猪肉价”。于是很多村屯亦开办了粉坊。就有了后来的陈家粉房、徐家粉房、孙家粉房(三青山乡境内)等。因此,村屯建置时,亦采用“x家粉房屯”命名。手工作坊生产延续了100多年时间。
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三青山粉条生产户数由当初兰氏一个家庭,发展成众多不同姓氏家庭。生产地域由兰家粉房,扩展到三青山镇各个村屯。
生产情况
1993年,三青山马铃薯播种面积为2500公顷,总产2.05万吨。开办粉房4000个,生产粉条7500吨。
1999年,三青山镇成立了三青山马铃薯粉条研究会,负责马铃薯粉条的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工作,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三青山土豆粉条协会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2000年,三青山种植马铃薯4500公顷,加工粉条1.1万吨。使马铃薯粉条产业初步形成了生产加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002年,三青山投资500万元,引进马铃薯粉条加工设备100多台套,改造机器设备1200台套,新建、改建厂房3万平方米。全镇机械生产粉条普及率已达70%。
2003年,三青山建立了以马铃薯产业为依托的小康示范村,新建4家马铃薯淀粉和粉条的生产企业。首批入住小康村的40户。全镇共有加工马铃薯大小机械3000台套,三青山粉条产业向种植基地化、加工专业化、管理集约化和工业园区的方向发展。
2004年,三青山转化马铃薯24万吨,生产加工粉条2.6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仅马铃薯加工粉条一项就使农民人均增收650元。马铃薯粉条生产又发展到与三青山镇相邻的巨宝山镇、太平山镇、光明乡4个乡镇的区域范围内。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三青山”牌商标,产品品牌逐渐形成和确立。
产品荣誉编辑 播报
1999年7月,三青山粉条被评为“吉林名牌”农产品。
1999年9月,三青山粉条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2001年,三青山粉条被评为“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2006年,三青山粉条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2012年11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三青山粉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三青山粉条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吉林省长岭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三青山粉条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