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马铃薯
万源马铃薯,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万源土壤多为海相层积硅质胶结岩发育的干鹅包地,肥力水平较高,呈微酸性,有机质丰富,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硒含量较大,土壤中还富含锌、铜等微量元素,适宜种植马铃薯。万源马铃薯,薯型圆形或椭圆形,表皮麻纹、黄皮黄肉或白皮白肉,芽眼较浅,适宜鲜食菜用。煮食时,香味四溢,口感香而滑润,风味独特,烹菜时香味散于屋内,口感较好,不易断裂。
2009年05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万源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品质特性
万源马铃薯,薯型圆形或椭圆形,表皮麻纹、黄皮黄肉或白皮白肉,芽眼较浅,适宜鲜食菜用。煮食时,香味四溢,口感香而滑润,风味独特,烹菜时香味散于屋内,口感较好,不易断裂。
历史渊源
万源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影响,全市农民种植马铃薯有着较悠久的历史,早在晚清就有农户分散种植。民国时期(1912-1949年)开始大量种植,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马铃薯品种:米拉、太白、蛮子洋芋、大乌洋芋、大眼皮、红坑、万不烂、巴山白等近三十个地方性品种。建国后,农户开始自行从高山开始往低山换种,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东北地区、万县等地调入马尔科、巫山洋芋、东北洋芋等品种换种、扩繁。
1976年,万源市成立万源县农科所,1977年在省科委的统一安排下,由省农科院作栽所对全省川北盆周山区及甘阿凉地区的农科人员进行了马铃薯镜检脱毒培育脱毒马铃薯种薯的推广工作,县农科所随即开展了该项科学试验工作,在县农科所实验室进行了马铃薯茎尖镜检脱毒工作,在三角瓶内培养出了脱毒小苗。
1998年,万源市引进脱毒马铃薯良种进行大量的试验、示范、高产攻关和大面积推广,脱毒马铃薯逐步取代了过去使用多年、种性退化严重、产量极低的品种。万源市主要推广品种有大西洋、费乌瑞它、早大白、克新一号、秦芋30号、坝薯10号、鄂薯3号、鄂薯5号、川育早、川育56等食用、加工不同用途的早、中、晚熟系列品种。在多年种植生产的实践中,万源市已总结推广了以马铃薯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培育出了一大批高产典型及科技示范点(片),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栽培经验,形成了配套完善的栽培体系。
1999年,万源市农业局在八台乡天池坝村进行脱毒马铃薯高产攻关试验,经省、地有关专家实地测产验收,亩产达到3636.5公斤。
生产情况
2000年,万源市在太平镇鞠家坝村进行试产,亩产达到4230.3公斤。
2008年,万源市在全省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中,万源市马铃薯高产攻关净作亩产最高达4931公斤,平均亩产4657.5公斤。
截至2014年5月,万源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7万亩,年产50万吨。
产品荣誉
2009年05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万源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包装:在包装方式上采用箱式包装和袋式包装两种。
(2)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万源马铃薯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