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薯
姜薯,广东粤东潮汕地区的一种薯类,也有地区俗称小淮山。煮出来的汤粘稠,入口滑,味甘香,因而受到老少喜爱。其主要盛产于潮汕的潮阳和惠来地区,其中,最出名的是潮阳区西胪镇内八乡岩前村的姜薯。岩前村含砂土较多,姜薯皮薄光滑,薯大肉白,粉泥沾连,品上质优。
选地
应选用土层深松肥沃,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的园地种植,一般不宜连作,可实行水旱轮作。也就是种一年姜薯就要种一年水稻再才能再种姜薯。
深翻
地选好后,在冬季应先进行深翻或深耕50厘米~60厘米以上,使土壤充分晒白风化,利于姜薯生长。
施基肥
深翻后起畦前,每667平方米施基肥(以土杂肥为主)1000公斤以上,增加土壤有机肥含量。
起畦
种植前整成薯畦,畦幅包沟宽190厘米~200厘米,高35厘米~40厘米,畦面整平圆,挖深四环沟,方便排灌。
种植
栽培密度。每畦种二行,株距23厘米~25厘米。适时种植。春分前后较适宜种植,选晴好天气进行。先定穴,穴深5厘米~6厘米,每穴放一种薯块,切口向侧面,覆土。 [1]
田间管理
时间:一般种后20d左右施一次齐苗肥,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每隔25d~30d施一次肥。
以磷钾肥和多元素肥料为主,至立冬后停止施肥;
用量:前期施肥每667㎡用(46%尿素5公斤+三元复合肥8 公斤)/次。后期施肥每667平方米用(三元复合肥12 公斤~15 公斤+尿素3公斤~5 公斤)/次。一般每667平方米全期施肥总量170公斤,其中尿素50 公斤、三元复合肥100公斤、硫酸钾20公斤;
原则:前期偏轻,后期偏重;
方法:畦面撤施或点施;
中耕培土及除草:
除草:种后15天~20天进行人工或除草剂除草。药剂可用每667平方米用74.7%的农民乐水溶性粒剂150克兑水60公斤喷雾。植株周围10厘米以内应采用人工除草。全生育期,一般除草(6~8)次;
中耕培土:种后45天~50天,应结合除草中耕、修沟培土,逐次增培在植株周围,每隔35天~40天培土一次。如果遇雨后,表土板结时,可适当提早。培土重点在秋季和初冬,全期培土(5~6)次;
搭架:出苗后注意查苗补苗,苗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间苗,每穴留芽(1~3)个。苗高(15~20)厘米时搭架,选用200厘米~250厘米长的硬直竹竿或树枝,每株坚直插立1支,让藤蔓延伸自然攀紧棚架;
灌水灌溉用水应符合GB5084的要求。上半年多属雨季,注意修沟排渍,如遇干热,早上淋水,切忌深灌。前期供水做到干湿有间。(7~9)月份是水分敏感期,(8~9)月份秋旱时可行深灌,晚灌次早排干。10月份灌“走马水”保湿防浸。至立冬后停止用水,保持薯畦土壤干爽疏松。
收获与贮藏
收获
姜薯的收获期于农历11月至翌年1月(即大雪至立春)。姜薯薯块皮薄易破,肉软易烂,很不耐贮藏。收获时要小心挖掘,尽量避免薯块损伤。一般采用即收即售即食的方法。
贮藏
收获后暂未出售的薯块可短暂地置于向阳或干爽的高处,未售的最好采用留地待收的保藏法。
姜薯极不耐贮藏,更不耐运输,不少主产区的农民外出租地种植,就地种植,就地供应,避其弱点。为了拓宽其利用途径,食品加工企业用以制成糕品、姜薯酥等耐藏耐运的食品,提升其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