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武大葱
广武大葱,河南省荥阳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广武大葱产地广武镇北临黄河,地理气候适宜于大葱种植。广武大葱葱白粗长、肉质细腻、清脆无丝、味辣微甜,深受消费者喜爱。
2010年07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广武大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广武大葱因盛产于楚汉相争的荥阳广武镇而得名,又因其植株高(1.3—1.5米)、葱白长(0.5—0.6米)俗称“长白条”,因其产量高(单株重0.5—1千克)、主产区村名霸王城村,又称其为“霸王葱”。广武大葱产地因北临黄河,凭借着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和邙岭独特的白沙土质孕育出了植株高大、葱白粗长、肉质细腻、清脆无丝、味辣微甜、沁出芳香的大葱,倍受消费者青睐。
营养价值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广武大葱”维生素C含量为29.4毫克/千克,粗脂肪含量为1.87%,膳食纤维含量为2.28%,钙含量为483毫克/千克,铁含量为8.89毫克/千克,是普通大葱含量的近2倍。葱白长,肉质细腻,清脆无丝,味辣微甜,沁出芳香,营养价值是普通大葱的2倍。
药用价值
大葱味辛、性微温,是常见的调味品,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中医认为,大葱能够健脾开胃、增进食欲,其药用功效主要是发汗解表、散寒通阳,对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阴寒腹痛、痢疾泄泻、虫积内阻、乳汁不通、二便不利等疾症有较好疗效。
此外,葱辣素具有较强的杀菌及抑制细菌、病毒的功效,吃生葱有预防及治疗感冒的作用。大葱药用部分主要是葱白,即葱的圆柱形肥大的白色鳞茎。
历史渊源编辑 播报
据荥阳县志记载,秦末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山,项羽命手下士兵多种大葱,作为抵御寒冷的食物。
广武镇栽培大葱的历史悠久,史书记载,西汉时广武山已遍长大葱。
唐朝大将薛仁贵也曾于广武山取大葱为药,治愈感染风寒的士兵。后世历代劳动人民,辛勤培育,使大葱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作物和收入来源。
2009年,荥阳质量技术监督局和荥阳农委就联合编制了《地理标志产品——广武大葱》的河南省地方标准,明确广武大葱为地理标志产品,确认广武镇寨峪村为广武大葱起源地。
2010年,郑州市农委组织编制并发布了《广武大葱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同年广武镇寨峪村广武大葱生产基地被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后又被评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生产情况编辑 播报
2009年,荥阳市大葱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公顷,年实现经济效益5亿多元。
2012年,广武大葱每年总产量达5.8万吨,每亩平均收益7000—8000元。仅此一项,农民年收入即可增加3.2亿元。
2015年,荥阳市有1.5万亩广武大葱,年总产量达到6万吨,总收益6000万—7000万元,是荥阳市第二大经济作物。形成寨子峪村、陈沟村等广武大葱专业村2个,拥有广武大葱龙头企业1家,广武镇大葱专业合作社、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栽植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53户。
产品荣誉
2012年,“广武大葱”被评为郑州十大城市品牌。
2010年07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广武大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广武大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河南省荥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广武大葱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历史文化
相传,当年薛仁贵征西路过广武山,时逢大雨多日不止,雨骤风急,道路泥泞,将士人困马乏。遂驻扎在广武山上(今广武镇霸王城村有薛沟),将士们由于被风刮雨淋,多感风寒,一时军营之中染病的人竟然有十之七八。有些病重的浑身乏力,难以行走,眼看边关军情紧急,这边人马却停滞不前,若是贻误了时机,天子怪罪下来,那可是杀头这罪,将帅心里都十分焦急,但一时却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薛仁贵天天在帐中愁眉不展,苦无良策。 这天中午,薛大帅独自走出营外,登上邙山之颠,北望黄河,唉声叹气,这时恰逢山上有一老农路过,见他心事重重的样子,遂上前询问,将军,大军在此驻扎多日,不见开拔,我看你长吁短叹,莫非有何难处,薛仁贵对老者说:不瞒老人家,我征西路过此地,无奈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将士多染风寒,大军不能前进,我正为此事发愁。老者闻听,微微一笑,对薛仁贵说,将军无忧,这广武山上自有良药可助将军。薛仁贵一听大喜过望,忙请老者赐教,老农说,这广武山又名三皇山,自古多有大葱,防风,你可取带须葱根另加防风,放入大锅之中熬煮,令士兵饮汤即可,若有发热不退者,取大葱烧熟,搓其前胸后背,隔夜自可见效。薛仁贵谢过老者后,回到军营如法炮制。三日内,染病痊愈者十之八九。众将士连连称奇。薛仁贵要重谢老者,寻遍广武山却未见,遂将药方留与村民,大军开拔西进。千百年来,广武山上的百姓仍以此大葱组成的药方治疗风寒病。因其就地取材,疗效确切,直到现在仍广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