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特产-巴中柞蚕蛹
巴中柞蚕蛹,四川省巴中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巴中柞蚕蛹主要产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川陕两省交界的米仓山南麓,柞林土壤富含锌、硒元素,海拔500~1000米,森林、草地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柞叶洁净无污染,养殖环境纯天然原生态,所产巴中柞蚕蛹蛹形大小整齐,蛹体饱满完整,色泽均匀,口感绵柔,蛹香味浓,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2016年8月16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巴中柞蚕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感官特征
巴中柞蚕蛹为纺棰体形,分头、胸、腹三个体段。春季柞蚕蛹长约为3.8厘米,蛹幅1.9厘米。秋季蛹长约为4.0厘米,蛹幅2.1厘米。成熟蛹春季为淡黄褐色,秋季为黄褐色。全蛹重量平均为8克/粒,有的可达10.5克/粒。
巴中柞蚕蛹蛹形大小整齐,蛹体饱满完整,色泽均匀。以蛹滞育而越冬,在5~15℃保鲜贮藏期达10个月不发蛾,口感绵柔,蛹香味浓,风味独特。
品质指标
巴中柞蚕蛹内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1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高。
历史渊源
巴中市具有悠久的柞蚕养殖历史,柞蚕在野外生长,喜食柞树叶,故得其名。 [3]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四川省多个县发展柞蚕产业。之后,随着桑蚕产业的发展外加市场需求不大,柞蚕产业逐渐衰落。
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市场对柞蚕丝需求量的增加,柞蚕常供不应求,凭借资源、品种和技术优势,巴中市开始重新大力发展柞蚕产业。
2012年,巴中市通江陈河柞蚕种场对保育的川08、川06、通江、河33、辽2、秋2等6个品种进行淘汰复壮,提高了品种保育质量,产量、产值创历史新高。 [4]
2015年,巴中市出台《巴中市柞蚕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提出要以通江陈河柞蚕种场为核心养殖区,辐射带动通江陈河、涪阳、新场,巴州区寺岭、凌云、柳岗等47个乡(镇),建设3个国家级柞蚕基地县和9个5万亩有机柞蚕生产基地乡镇,打造“中国富硒柞蚕之乡”。
2018年3月,巴中市与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签订2018—2021年为期三年的《巴中市柞蚕产业合作协议》第二轮合作。巴州区寺岭镇贺家河村示范建设柞蚕“种养循环、三产融合”示范园区1200亩,推广树上养蚕,树下种茯苓、椴木种植银木耳等柞林综合利用;与河南省、贵州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签订《柞蚕品种繁育合作协议》,开展一化性柞蚕品种的异地提纯扶壮、新品种繁育推广等工作,在通江柞蚕种场设立柞蚕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并为通江柞蚕种场的新品种繁育、新技术推广等提供技术支持。
生产情况
2012年,巴中市通江柞蚕种场共制母、原种蚕卵2.5千克,生产种茧4.5万粒,生产柞蚕茧55万粒。
2018年,巴中市全年放养柞蚕种1000万头,生产柞蚕茧40000公斤,综合产值达500万元。
产品荣誉
2016年8月16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巴中柞蚕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地域范围内的巴中柞蚕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个人、企业和其它组织,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巴中市蚕业管理站提出申请,并得到许可,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巴中柞蚕蛹地理标识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