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板栗
燕山板栗,北京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燕山板栗历来有“木本粮食”之称,也素有“铁杆庄稼”的美誉,其品质上乘,个大,皮薄,肉厚,味道甘美、香甜,在清代曾是贡品。
2008年03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燕山板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燕山板栗属于北方栗,分布于燕山山脉,地理标志产品名称为“燕山板栗”,其主要特点是果型玲珑,边果以椭圆型、圆形为主,种脐小,平均单粒重8.02克。每千克124粒(板栗国家标准小型果优等品每千克不超过160粒);果皮以栗褐色为、红棕色、紫褐色为主,富有光泽,茸毛少;坚果皮薄,涩皮极易剥离。鲜栗果肉淡黄色,炒熟后果皮油亮,果肉金黄色,肉质细腻、糯性强、香味浓。
药用价值
燕山板栗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功用。唐代孙思邈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曾写诗称颂栗子的食疗功效:“老去自添腰脚病, 山翁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云:“栗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有人内寒,暴泻如注,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
传统中医学认为,栗性甘温,无毒,有健脾补肝,身壮骨的医疗作用。吃食板栗可以益气血、养胃、补肾、健肝脾;生食还有治疗腰腿酸疼、舒筋活络的功效。板栗的果壳和树皮有收敛作用;鲜叶外用可治皮肤炎症;花能治疗瘰疡和腹泻,根治疝气。民间验方多用栗子,每日早晚各生食一至二枚,可治老年肾亏,小便弱频;生栗捣烂如泥,敷于患处,可治跌打损伤,筋骨肿痛,而且有止痛止血,吸收脓毒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栗子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能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栗子所含高淀粉质可提供高热量,而钾有助维持正常心跳规律,纤维素则能强化肠道,保持排泄系统正常运作。
辽金时期北京已有糖炒栗子
《华夏美食趣话》称:据考,炒栗子始于宋代,此前多为蒸煮后食用。辽初栗子的炒制技法传入南京(今北京),不久遍及市肆。《契丹史研究》记载:辽代翰林萧韩家奴于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出任掌管南京(今北京)栗园的官员,他向辽兴宗介绍炒栗子的学问时说:“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另据《契丹文化》载:“初冬之际,南京(今北京)城凡甘(干)鲜果店均于肆门前设一灶,炒栗招客。出锅新栗热气炙手,趁热剥食,内外皮皆落。如待冷剥之,则内皮附肉难于脱落,而质已变硬,食之松软之感。”这说明辽中期契丹人吃炒栗子已很普遍了。
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记述过一段关于炒栗子的故事:“故都(汴京,今开封)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1145年前后),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古时对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贬称,此指金国),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陈、钱是南宋的使者,出使金国,在燕山地区有两个自称是汴京李和儿子的人,向他们奉献了炒栗子各十包,然后挥泪而去。据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栗高手李和在外族入侵时家破业败,他的儿子带着炒栗绝技流落燕山。用献给故国使者栗子,表达自己对故国的眷恋,这也说明至少在南宋初期,炒栗子的技艺已从汴梁传入燕山一带。
乾隆曾写过两首“栗子诗”
“糖炒栗子”之称到底始于何时,史籍中未见确切记载,有的说始于元代,有的说始于清代。从史料记载来说,清代文人笔下的炒栗子最具生活气息。
清初周筼在《析津日记》中称:“今燕京市肆,及秋则锡(糖)拌杂石爆之。”富察敦崇在《京师岁时记》中写到:“(农历)十月以后,则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来时,用黑砂炒熟,甘美异常,青灯诵读之余,剥而食之,颇有味外之味。”郝懿行(号兰皋)于乾隆年间到北京游历,看到制作糖炒栗子的情景时在《晒书堂笔录》中言道:“余来京师,见市肆门外置柴锅,一人向火,一人坐高兀子,操长柄铁勺频搅之,令匀遍,其栗稍大,而炒制之法,和以濡糖,借以粗砂,亦如余幼时所见,而甘美过之。都市炫鬻,相染成风,盘饤间称美味矣。”他们既写出炒栗子上市的时间,也描述了栗子的炒制方法及味香。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也有赞美炒栗子的,其中有“街头炒栗一灯明,榾拙烟消火焰生。八个大钱称四两,未尝滋味早闻声”,记述了当时炒制栗子的场景及价钱。
炒栗子之美味,不但井市贫民,就是乾隆也格外喜爱,据传,他曾专门写过两首诗赞誉炒栗子。
有一年深秋,乾隆到西陵(今河北易县)祭奠雍正,路过良乡县城。当时的知县姓杨,按礼制要设宴接驾。可他一琢磨,皇帝在宫里什么好东西没吃过,就是给他弄些山珍海味也不新鲜了。他见县衙外水果摊儿上正在出售刚出锅的炒栗子香味扑鼻,于是令人在县衙中摆了一桌当地特产,有大峪沟的磨盘柿、大石窝的蜜枣、京西白梨、糖炒栗子,外带一壶清茶。
一路上,乾隆在各行宫里吃的都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早腻了,一见良乡县令接驾的是一桌特产,倍感新鲜,尤其是那飘着香味的炒栗子更是诱人。整整吃了一大盘,一边儿咂摸着滋味儿,一边儿赞声不绝,并随即赋诗:“堆盘陈玉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等魁烧。”
几年之后的一个秋末,乾隆承德避暑山庄回鸾,驻跸密云行宫。用过晚膳,便换上便装,带着两个贴身太监到附近溜达。忽然,不远处飘来淡淡的栗香,寻着香味他来到一个果局子前,只见掌柜的正在炒栗子。乾隆一边观看,一边询问这栗子的炒制方法。掌柜的见他好奇,便把刚出锅的栗子拿给他吃。乾隆品尝后觉得清香满口,甘美如饴,回到行宫便即兴写下《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他将炒栗子的炒制描写得淋漓尽致,随后钦定密云栗子为皇宫贡品,按时令进奉。
老北京糖炒栗子“通三益”最有名
民国时期,糖炒栗子已成为北京四九城著名的特色美食。尤其进入冬季,主要街道上大多有卖炒栗子的。特别是东四、西单、鼓楼、前门、花市、东安市场等街市上,每逢初冬至春节期间无不飘满糖炒栗子甜香的味道。
前门大街卖糖炒栗子的多是流动商贩,他们用长方笸箩,装上炒熟的栗子,论斤出售。小贩们头顶笸箩,顺着前门大街沿街叫卖吆喝。当时前门大街是南苑进城必经之地,也是外地人在前门火车站下车后分散之地,不少初到京城的外省人都要尝一尝久负盛名的北京糖炒栗子。前门大街还有几家卖糖炒栗子的老字号,五牌楼南路东有“通三益”,大栅栏西口路北有“聚顺和”,大蒋家胡同西口外路东有“信义源”,这些老字号炒出的栗子“中实充满,壳极柔脆,手微剥之,壳肉易离而皮膜不粘。”一些大户人家多讲究吃这些老字号炒制的栗子。据说,“通三益”当年曾专为清宫进奉糖炒栗子。因为袁世凯的五姨太杨氏特别喜欢吃糖炒栗子,袁世凯曾专门差人到“通三益”去买栗子。
老北京的糖炒栗子讲究现炒现卖,所炒制的栗子以“良乡板栗”为首选。早年间多是在干果店门前垒有个炉灶,架起大铁锅,然后将挑选好的生栗子与铁砂放入锅内用铁锹翻炒,并撒上些饴糖汁,待炒熟后倒入木箱并以棉垫盖严,随后高声吆喝:“唉,良乡的栗子咧!糖炒栗子哟!”这样现炒现卖的热栗子颇受老北京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