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特产-巴彦猪肉
巴彦猪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巴彦县地处中高纬度,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3.1℃,适宜养殖生猪。巴彦猪肉品质好、色泽鲜艳、肉体有弹性、瘦肉率高、表皮光润。猪肉瘦肉中脂肪含量3%以下,适量食用不会发胖;亚油酸含量9%以上,猪肉口感香而不腻,嫩而不滑;猪肉蛋白质含量大于20%,猪肉中氨基酸大于15%,营养丰富;还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的铁、钙、锌等微量元素,每百克含钙大于2毫克、含锌大于2毫克。
2008年8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巴彦猪肉”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编辑 播报
巴彦猪肉品质好、色泽鲜艳、肉体有弹性、瘦肉率高、表皮光润。猪肉瘦肉中脂肪含量3%以下,适量食用不会发胖;
历史渊源
民国六年(1917年),《巴彦县志》记载:“巴彦汉晋时期为夫余之地”。据张向凌《建议学点黑龙江省历史》所述:夫余约建国于公元前三世纪即战国末期。《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国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者、大使、使者。”可见,巴彦县养猪业由来以久,清代咸丰年间(1860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在此处设立开垦行局,进行土地的大量放垦,养殖的猪以该地的猪为主。据《东省丛刊》记载,民国二年(1913年)巴彦县“卖却之家畜惟牛与猪,牛每年卖千头至千五百头,猪五千至六千口,牛先送往呼兰市场,由呼兰便驱往哈尔滨,猪则送往哈尔滨,鸡鸭无运至他处出卖,卵用汽船远销黑龙江省岸”。
20世纪50年代,巴彦县引进长白猪与该地猪杂交,生产出优质杂交猪,瘦肉率明显提高。
20世纪80年代,随着引进猪种的增多,开始繁殖二元杂交猪,猪的质量明显提高。
20世纪末,巴彦县通过引进的杜洛克、英系长白、比系长白、大约克夏该地猪等三元、四元杂交,生产出高瘦肉率的优质种猪。全猪的瘦肉率都在70%以上,同时巴彦县聘请省内畜牧专家,结合黑龙江省高寒地区的实际在实践中创造了庄氏养殖法。
生产情况
2007年,巴彦县商品猪量为200万头。
截至2008年底,巴彦县境内3135.2平方公里区域划定为巴彦猪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保护范围。保护区面积为31.33万公顷。
产品荣誉
2008年8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巴彦猪肉”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