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洋泥塑产于潮州市浮洋镇,是用江泥作原料制成的民间泥塑工艺品,与天津泥人张、江苏惠山泥人一起弛誉国内外。它起源于南宋末年,至清代光绪年间发展到鼎盛阶段,形成绚丽光亮,造型栩栩如生,具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独特风格。造型分为传统戏曲场面、脸谱、人物肖像、儿童玩具及1形象五大类,艺人分别以捏塑、贴塑、模印或捏印兼施等方法制成,其中以手工捏塑而成的艺术形象最为精巧、传神,深受人们的欢迎。
泥塑(大吴泥塑),广东省潮安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大吴泥塑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清代中叶至民国为鼎盛时期。惠民泥塑的制作过程分为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五个环节,制作时以雕、塑、捏、贴、刻、印、彩为主要技术手段,其中贴、印、彩等手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突出的地方艺术特色,显示出与其他民间泥塑和雕塑的区别。
2008年6月7日,泥塑(大吴泥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47。
历史渊源
大吴泥塑,又称“浮洋泥塑”“翁仔屏”“大吴安仔”等,因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南宋末年,曾随父亲在江苏无锡经商并学习惠山泥塑艺术的福建漳浦人吴静山,南迁入潮州定居,并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从此大吴泥塑代代相传,至明朝中期初步繁荣。
清乾隆至宣统年间为大吴泥塑的鼎盛时期,约有1000人口的大吴村有400多个泥塑艺人,几乎是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
抗日战争时期,潮州沦陷,泥塑艺人纷纷转业,整个泥塑行业一片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泥塑一度遭到禁止,泥塑艺人的数量也逐渐减少,大吴泥塑濒临绝境。
直到21世纪初,中国国家加强了对民间艺术的扶持力度,大吴泥塑才得以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