瀍河区特产-华夏澄泥砚
澄泥砚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传统书法用具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
澄泥砚的砚体形有圆、椭圆、半圆、正方、长方、随意形的。雕式有号、耳瓶、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等立体砚。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树花卉、走兽飞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这些雕砚刀笔凝练,技艺精湛,产地却莫衷一是,虽各有说法,但都没有离江河太远,古人说取河泥澄而制砚不假。只是这个制法却颇费周折,光是淘洗澄结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人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再用黑蜡、米醋相参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加上石砚中的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流传久远者当然比泥砚更多。到清代,澄泥砚已经没落衰微,偶有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发展历史
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历史悠久,当时曾被列为“贡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时其制作工艺就已失传。随着澄泥砚制作方法的失传,绛州澄泥砚的生产出现了一个近三百年的断档;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其子蔺涛历经千辛万苦终将澄泥砚恢复生产后,绛州澄泥砚又重新在砚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为古城绛州的一大地方特产。
工艺特点编辑 播报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着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经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做画虫不蛀等特点。
2015年,李喜阳对古法工艺进行了改良,研制出“天然水纹砚”,触之若童肌,扣之若金声,备受文人墨客喜爱,被海内外诸多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