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特产-乌榄
乌榄(学名:Canarium pimela Leenh.)橄榄的一种。为橄榄科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45厘米。小枝干时紫褐色,髓部周围及中央有柱状维管束。无托叶。小叶无毛;花序无毛;花几无毛。花瓣在雌花中长约8毫米。果序有果1-4个;果具长柄,果萼果成熟时紫黑色;外果皮较薄,干时有细皱纹。果核横切面近圆形,平滑或在中间有1不明显的肋凸。种子1-2个。花期4-5月,果期5-11月。
据《开宝本草》《齐民要术》《图经本草》等典籍记载,乌榄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主要优良品种有油榄、西山榄、三方榄、车心榄、秧地头榄、早榄等。乌榄树冠宽大,粗生茁壮,树形优美,可做绿化树种。 [2] 果可生食,果肉腌制“榄角”(或称“榄豉”)作菜,榄仁为饼食及肴菜配料佳品;种子油供食用、制肥皂或作其他工业用油。木材灰黄褐色,材质颇坚实,用途与橄榄同。根入药,可治风湿腰腿痛、手足麻木、胃痛、烫火伤等。
乌榄,中药名。为橄榄科橄榄属植物乌榄Canarium pimela Leenh.的果实。植物乌榄,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具有止血,利水,解毒之功效。主治内伤吐血,咳嗽痰血,水肿,乳痈,外伤出血。
乌榄,中药名。为橄榄科橄榄属植物乌榄Canarium pimela Leenh.的果实。植物乌榄,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具有止血,利水,解毒之功效。主治内伤吐血,咳嗽痰血,水肿,乳痈,外伤出血。
入药部位
果实。
性味
味酸、涩,性平。
归经
入脾、肺经。
功效
止血,利水,解毒。
主治
内伤吐血,咳嗽痰血,水肿,乳痈,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
治乳腺炎,榄角(乌榄果实用温热开水烫过,闷软去核,盐渍)60-90g。水煎熏洗患处。(《广西本草选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撒。
药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
现代应用
1、治疗痰多咳血。
2、治疗小便不利。
3、治疗乳痈。
炮制
采集加工:8-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
鉴别
药材性状:核果呈卵状长圆形,长26-32mm,径15-17mm。表面棕褐色。果核长纺锤状腰鼓形,长22-26mm,径9-10.4mm。两端锐尖,表面浅褐色,凹凸不平,具3条明显的纵棱纹,细棱间又各具不甚明显的粗棱。先端具3个眼点,每一眼点两侧各具一弧形细纵沟,直达种子中下部,2条细沟向相反方向弯曲。以粒大、均匀、饱满者为佳。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45厘米。小枝粗10毫米,干时紫褐色,髓部周围及中央有柱状维管束。无托叶。小叶4-6对,纸质至革质,无毛,宽椭圆形、卵形或圆形,稀长圆形,长6-17厘米,宽2-7.5厘米,顶端急渐尖,尖头短而钝;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偏斜,全缘;侧脉(8-)11(-15)对,网脉明显。花序腋生,为疏散的聚伞圆锥花序(稀近总状花序),无毛;雄花序多花,雌花序少花。花几无毛,雄花长约7毫米,雌花长约6毫米。萼在雄花中长2.5毫米,明显浅裂,在雌花中长3.5-4毫米,浅裂或近截平;花瓣在雌花中长约8毫米。雄蕊6,无毛(仅雄花花药有两排刚毛),在雄花中近1/2、在雌花中1/2以上合生。花盘杯状,高0.5-1毫米,流苏状,边缘及内侧有刚毛,雄花中的肉质,中央有一凹穴;雌花中的薄,边缘有6个波状浅齿。雌蕊无毛,在雄花中不存在。果序长8-35厘米,有果1-4个;果具长柄(长约2厘米),果萼近扁平,直径8-10毫米,果成熟时紫黑色,狭卵圆形,长3-4厘米,直径1.7-2厘米,横切面圆形至不明显的三角形;外果皮较薄,干时有细皱纹。果核横切面近圆形,核盖厚约3毫米,平滑或在中间有1不明显的肋凸。种子1-2;不育室适度退化。花期4-5月,果期5-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80米以下的杂木林内。
相关论述
1、《广州记》:“木威高丈余,子如橄榄而坚,剥去皮以为粽。”
2、《纲目》:“木威子,橄榄之类也。陈氏说出顾微《广州记》中。而渠元帝《金楼子》云:橄榄树之南者为橄榄,东向者为木威;此亦传闻谬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