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红薯
秦都红薯,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秦都红薯,明清时期已有种植。2001年开始,初步形成了以马庄、双照为主的红薯产业基地,逐渐成为农民群众发展家庭经济的支柱产业。秦都红薯种植区域位于咸阳北塬的马庄镇和双照街道办,距咸阳市区15公里。秦都红薯皮红条正,口感干面,味道香甜,适合烤、蒸。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秦都红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感官品质
秦都红薯形状美观,长条形;粗细均匀,大小适中,单重0.3-0.4千克;皮红条正;口感干面、味道香甜,适合烤、蒸。
品质指标
秦都红薯富含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其中每100克中含维生素C34.50-36.64毫克,干物质30.2-32.3克;每公斤含钙444.5-471.9毫克。营养价值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
产地环境编辑 播报
秦都红薯种植区域位于咸阳北塬的马庄镇和双照街道办,距咸阳市区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7′-108°45′,北纬34°18′-34°26′。东到三合村,南到下帝王村,西到龙北村,北到将相村,辖57村,总面积2万亩。
秦都红薯生产基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土壤偏沙,土质疏松,无工业污染,对发展红薯生产非常有利。地下水资源丰富,以自然降雨和渠、井水灌溉为主,灌溉便利,是种植红薯的天然宝地。
历史渊源
秦都红薯,明清时期已有种植。民国十八年(1929年)关中大旱,红薯以其“一季红薯半年粮”的粮食属性,解决了成千上万三秦儿女的饥饿之苦;20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供求紧张时期,红薯在解决群众温饱、渡过饥荒上发挥了很大作用。2001年开始,初步形成了以马庄、双照为主的红薯产业基地,逐渐成为农民群众发展家庭经济的支柱产业。 [1]
生产情况
从2001年开始,秦都区委、区政府推广地膜红薯栽培技术,初步形成了以马庄、双照为主的红薯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占两个镇办耕地面积的20%,逐渐成为农民群众发展家庭经济的支柱产业。
产品荣誉
2008年,秦都红薯以其皮红条正,品质好,口感干面、味道香甜及富含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的特征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3]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秦都红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秦都红薯的生产经营者在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前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交使用申请书、生产经营者资质证明、生产经营计划和相应质量控制措施、规范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书面承诺以及其他必要的证明文件和材料。
经审核符合标志使用条件的,秦都红薯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标志使用申请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标志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
秦都红薯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生效后,标志使用人方可在农产品或者农产品包装物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活动。
秦都红薯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要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档案,如实记载地理标志使用情况,并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
秦都红薯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档案需保存五年,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不得超范围使用经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