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位于秦巴山腹地,独特的环境气候,孕育出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的“土特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依托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做优做强“土特产”,致力打造农业产业强市。市财政每年拿出6000万元资金支持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12位市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副链长”。全市各地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市农业产业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夯实产业链条
擦亮金字招牌
做好“土特产”文章,是我市结合本地区实际提高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房县拥有悠久的黄酒酿造历史,所产黄酒远近闻名。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行黄酒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生产,制定《房县黄酒小作坊标准》《房县黄酒生产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技术标准,明确黄酒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场所要求等,指导黄酒小作坊按标准化工艺流程规范生产,引进企业进行黄酒产品开发包装,打造黄酒民俗文化村,形成完整的黄酒产业链条。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我市高标准建设农业产业基地,推进食用菌、中药材、茶叶、小水果、木本油料、黄酒等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2022年,全市食用菌制棒2.21亿棒,鲜重19.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5%、20.6%,综合产值达到125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108万亩,产量29.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3%、33.6%,综合产值达到103.2亿元;茶叶种植面积83万亩,干毛茶产量2.2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8%、2%,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水果种植面积47.7万亩,总产39.8万吨,综合产值达到22亿元;新建木本油料产业基地11.7,综合产值15.3亿元;黄酒总产量10万吨,综合产值40亿元。
发挥特色优势
提升产品价值
在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上,乡土品牌要想闯出一片天地,关键要在“特”字上做文章。
按照一个产业链重点打造一个区域公用品牌的思路,我市确立“武当山茶”“武当山珍”“武当蜜桔”“房县黄酒”“房县香菇”等重点产业主导品牌。围绕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分别达到256家、63家、201家。
同时,我市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竹山、竹溪两地大力开展优质绿茶、茶饮料、茶叶提取物等产品开发,竹溪龙王垭“四点灵”工厂普茶加工产值增幅超过30%;竹山星梦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茶醋饮料俏销市场,年新增产值5000多万元。郧阳区昌欣公司开发香菇即食食品、香菇醋、灵芝孢子粉等10余种产品,实现香菇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房县庐陵王酒业成立酿造用小曲菌种资源库,成功研发房县黄酒酿造专用小曲。位于郧阳区的鑫榄源油橄榄科技公司开发橄榄油护肤品、精油、日用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47.9亿元,增速25.8%,位列全省第一。全市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突破15.56亿元,增幅56%。
树牢品牌意识
壮大产业龙头
“市委农业农村暨乡村振兴工作会议要求,要在打响品牌上下功夫,找准‘土特产’发展方向,提升产业链效益。”市农业农村局产业指导科科长栾成明介绍,目前,我市农业农村部门正聘请专业第三方机构制定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将武当山、丹江口、诗经、七夕等文化和地域元素融入品牌建设,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形成区域公用品牌统领下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品牌矩阵。
同时,我市加快实施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支持组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集团,探索发展农业重点产业联盟。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大对农业小微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增强农业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中小微企业进行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推动主导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商超、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传统线下渠道建设,与北京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城市开展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农交会、湖北农博会等大型展销活动,积极参与湖北农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活动。支持企业在武汉、北京等国内大中城市开设专柜或加盟店,引导企业入驻大型电商平台,开展新型营销,不断拓宽农特产品销路。
通过持续不断的品牌打造,我市“土特产”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稳步攀升,房县黄酒、武当蜜桔、武当山珍等极具十堰特色的“乡愁味道”,正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房县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