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县特产-四川河曲马
河曲马,青海省河南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河曲马亦称乔科马,原产中国甘肃、青海、四川3省交界处,黄河上游第一河曲处,故名。河曲马与内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马。河曲马体大协调,骨量充实,肌肉较丰满,关节尚明显。性情温驯,公马神骏而富有悍威。
2010年0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河曲马”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河曲马经过长期人工组群放牧,养成了喜群居、好游走、恋群性强于舍饲马的特性。部分马匹走动时,全群马都跟着走动。经常走在马群前面的头马俗称“前哨马”,赶动马群或稳住马群必须首先控制它们。一般成年母马、断乳幼驹和周岁马驹恋群性较强,骟马、2—3岁大驹恋群性较差。大马群中自然组成几个小群,群众习惯称为“把子”。公马具有很强的圈群性,一般3周岁时就有圈群能力。一匹公马带领10—20匹母马及其幼驹,组成一个小群,采食、饮水、走动、休息都在一起,既离不开大群,也与大群中的其他小群保持一定距离。小群中的母马由公马照管、护卫和圈群配种,母马离群,公马立即将其赶回。其他小群公马争夺本群母马,公马立即与之搏斗,从而基本保持了小群的稳定。河曲马记忆力较强。马群对饮水、食草的地点记忆清楚,各季草场那里牧草好,那里有水源都熟记不忘,有的甚至售往其它省区,数年以后还能回到原驻牧地。人在草原乘马迷路,只要信马行去,都能回到住地。听觉也很灵敏,成马即使已经入睡也能迅即听到周围声音。特别是成年公马,夜间很少卧倒入睡,随时凝神探听周围动静,听到异常响动,就会立即警觉起来。如遇狼等野兽来袭,便会昂首屈颈,抖髦举尾,前蹄扒地,喷鼻示警,引起马群注意,随之奔向野兽与之搏斗,直至将野兽赶跑。如果马群被环视或被冲散,公马便会绕马群旋转奔跑,先把马群收拢,再与恶狼搏斗,直至将狼赶跑。河曲马具有同类相惜感情。平常休息时,马驹经常厮打嘻戏,成马则相互咬痒。乘役马与人关系融洽,对主人记忆清晰,休息时常将头脸贴在主人身上,表示亲热;乘役时则能很驯服地听从命令,有的乘马在爬山前甚至会停步回头向主人讨向糖果等食物。河曲马是青海省重要马种之一。蒙藏群众称之为“乔科马”,汉族群众称之为“南番马”,因其产地在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处的第一弯曲部,1954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定名为“河曲马”,遂使这一马种声名远播,成为中国三大名马之一。
历史渊源
河曲马是一个古老马种,历史上曾称之为吐谷浑马。据中国养马专家考察,河曲马原产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先祖为青藏高原寒山地草原马。马被人们驯化成为家畜约在新石器时代。
由于战争和民族变迁需要,4000多年前,甘陇一带就产良马,时称“秦马”。汉景帝年间(前157—前140年),在西北边郡设立马苑36所,养马30万匹。当时已从西方乌孙、大宛等国输入良马,改造土种马,促进了养马业的发展,至汉武帝年间(前140—前87年),帝每出猎,“从马”即“数万匹”。河南县所在地区,养马业历来都很发达。
4世纪初,驻牧于河曲区的吐谷浑人极善养马,引进了波斯种马与土种马杂交改良,提高了马种素质。
唐代,陇右边外是重要养马基地。“乾元(758—759年)后,陇右、剑川、西山三州关总镇监牧三百所皆失之”,唐朝养在陇右一带的数万匹良马,尽被袭击关内的土蕃等部族掠去。这些马匹中即包括由西域一带输入的各种良马、种马。
蒙古太祖元年(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攻占了欧亚两洲许多地区,而使欧亚一些国家良马、种马流入国内。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军经临洮、河州及河曲地区南进,在临夏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在这些军事行动中,今河南县境内设过驿站,牧过军马,致使蒙古及其它地区良马大量进入这一地区。蒙元至明代中后期,大批蒙古牧民移驻青海;黄河南部蒙古亦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新疆乌鲁木齐经青海环湖等地进驻河曲地区,在这些民族迁移中,也随之有大量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及其它多种良种马进入河曲地区,与当地土种马杂交繁衍。劳动牧民经过长期探索,采用人工选择代替自然选择办法,进行人工选育,人工淘汰,加速了历史上曾称之为“吐谷浑”马的优化过程,逐步形成了近代优良马种河曲马。
解放前的王公头人,解放后的有关机构,都曾从甘南等地引进乔科地区优良种马,进行土种改造。
20世纪60年代,当地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土种选育,不断提高马匹素质,因而使河南县马匹素质在青海省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就河南县境内而言,河曲马品质与地区的关系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加强,东南部赛尔龙乡、柯生乡、河曲种马场马匹质量最优,西部、北部因受土种马影响较大,品质逐渐变差。
生产情况
2009年,河南县共有39个牧委会、137个牧业合作社,河曲马总存栏1.22万匹。
产品荣誉
2010年0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河曲马”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