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区特产-河套黄河鲤鱼
河套黄河鲤鱼,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巴彦淖尔市黄河河段常年有打鱼人家,河套人有吃开河鱼的习俗。河套黄河鲤鱼,其体梭形,身体侧扁而腹部圆,口呈马蹄形,须2对。背鳍基部较长,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带锯齿的硬棘,硬刺后缘呈锯齿状。体侧金黄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较白,尾鳍下叶橙红色。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它鳞片的后部有由许多小黑点组成的新月形斑。
2018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河套黄河鲤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品质特性
河套黄河鲤鱼,其体梭形,身体侧扁而腹部圆,口呈马蹄形,须2对。背鳍基部较长,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带锯齿的硬棘,硬刺后缘呈锯齿状。体侧金黄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较白,尾鳍下叶橙红色。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它鳞片的后部有由许多小黑点组成的新月形斑。
历史渊源
巴彦淖尔市黄河河段常年有打鱼人家,河套人有吃开河鱼的习俗。
由于历史上土著蒙古族和大多数汉族人有不吃鱼的习性,只有少数沿黄河、湖泊居住的人们进行渔猎,自捕自食等个体活动,不能形成规模。建国前巴彦淖尔市没有渔业养殖生产的记载。
19世纪50年代初期,河北省白洋淀来了一批渔民到乌梁素海、牧羊海捕鱼为生,成立了捕鱼组。
1956年,巴彦淖尔市发展成乌梁素海渔场、牧羊海渔场。
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巴彦淖尔市各水体鱼类维持着原始的生态平衡,鱼产量逐年上升。
1960年,巴彦淖尔市产鱼达6000吨。
1958年,巴彦淖尔盟行署针对河套地区海子多,水体大这一特点,做出发展养鱼的决定。为了解决鱼苗、鱼种,采取了两项措施。组成三个鲤鱼捕捞队,在6、7月份从河套各条渠中捕出7000万尾鲤鱼种投放到较大的海子里。在9月份配合自治区水产局从江苏省镇江市运进一节火车皮约2000万尾鲢、鳙鱼鱼苗,分别投入到五原县、杭锦后旗、临河区各较大海子中。
1959年,五原县进行黄河鲤鱼人工繁殖,得鱼苗110万尾。之后,磴口县、临河区等地相继开展鲤鱼人工繁殖。
198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水产局指导下,盟水产研究所成功地进行了南鱼人工繁殖。
生产情况
2017年,巴彦淖尔市河套黄河鲤鱼总生产面积9500.00公顷,年总产量7840.00吨。
产品荣誉
2018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河套黄河鲤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河套黄河鲤鱼农产品地理标志归巴彦淖尔地域内河套黄河鲤鱼经营者共同所有。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河套黄河鲤鱼”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