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特产-榆中大白菜
榆中大白菜,甘肃省榆中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榆中县地势较高,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土壤深厚肥沃,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河谷地区水源主要是境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全县从事蔬菜栽培的农户有6万多户,川塬地区主要以地下水资源为主,区域内无工业污染,为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区。所产大白菜含糖量、粗蛋白、维生素C高,营养丰富,色泽鲜亮,菜香浓郁,口味纯正,口感甜脆,色、形、味俱佳。
2010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榆中大白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11月,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产品特点
大白菜,原产于中国北方,属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生、二年生草本植物。叶浅绿色,有皱,圆柱状,叶球抱合紧密。白菜味美鲜嫩,营养丰富,素有“菜中之王”的美称,能与许多食物搭配食用,正如榆中俗语所说:“肉中就数猪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鲜。”
榆中大白菜外在感官特征:叶浅绿色,有光泽,有皱,叶球抱合紧密,脆。内在品质指标:品质鲜嫩,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大量的粗纤维。
榆中县生产的大白菜产品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域性特点明显,为了适应市场和家庭人数趋于3口之家的需求,榆中县大白菜种植已向小型、内叶嫩黄等产品类型发展,即生产高山精品娃娃菜,榆中县还生产介于大白菜和娃娃菜之间的大娃娃菜,榆中县生产的夏季大白菜,菜球圆柱形,球纵径28—30厘米,横径16—18厘米,球叶叠包,球外包叶翠绿,内包叶嫩黄,中柱较短,菜帮较薄,纤维细少,品质佳,生食甜脆,口感清香有淡淡的甘甜味和清香味,风味浓郁,爽口香脆,单球重2千克左右(成熟度70%),亩产4000千克左右。
历史渊源
白菜原产中国。在陕西西安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一个陶罐里有白菜籽,有6000多年的历史,比其他原产中国的粮食作物要古远。
白菜古时称“菘”,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栽培,最早得名于汉代。
南北朝时,白菜是中国南方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
唐代,出现了白菘、紫菘和牛肚菘等不同的品种。
宋代,陆佃的《埤雅》中说:“菘性凌冬不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其字会意,而本草以为耐霜雪也”。
元朝时,民间开始称“菘”为“白菜”。
明代,中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之白菜,其色清白。”《本草纲目》记载了一些白菜的药用价值。明代以前白菜主要在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栽培,明清时期不结球白菜(小白菜)在北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浙江地区培育成功结球白菜(大白菜)。《兰州市志》第二十七卷《蔬菜志》: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临洮府志》载:兰州白菜(大、小两种)等蔬菜瓜果作物。
清道光二十七后(1847后)《皋兰县志》载:兰州有白菜等蔬菜瓜果作物。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皋兰县志》载:兰州有白菜等蔬菜瓜果作物。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皋兰县新志》载:20世纪40年代兰州蔬菜有“菘(有京白菜、笕杆白菜两种)、包心白菜、莲花白菜等蔬菜瓜果作物。
18世纪中叶在北方,大白菜取代了小白菜,且产量超过南方。
1997年,榆中县建成第一家蔬菜保鲜库,使全县蔬菜产品真正开始由供应兰州市场走向全国各大市场,由于良好的外销,带动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
2003年开始,国家农业部对全国37个大中城市进行抽检,每年来榆中县基地采蔬菜样品不下5次,连续7年,榆中县蔬菜产品检测未出现农残超标,产品质量一直名列全国前列。
2016年,榆中县“全国特色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区”通过验收。
生产情况
2008年,榆中大白菜栽培面积2万亩,年产量8万吨。从事蔬菜栽培的农户有6万多户。
2010年,榆中大白菜栽培面积发展到2.5万亩,年产大白菜10万吨。
产品荣誉
2008年,榆中县蔬菜供应奥运城市及港澳台地区,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助奥行动先进单位”。
2010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榆中大白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6年,“兰州高原夏菜”在国家有关机构开展的2015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价中,品牌价值评估为56.1亿元。
2019年11月,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