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洪杏
福洪杏,成都市青白江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福洪杏果面金黄或橙红色,阳面有红晕;果肉金黄,肉质细嫩多汁,酸甜爽口。单果重≥5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可滴定酸含量1.0%~1.5%。
2011年9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福洪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福洪杏,杏乔木,高5~8(12)米;树冠圆形、扁圆形或长圆形;树皮灰褐色,纵裂;多年生枝浅褐色,皮孔大而横生,一年生枝浅红褐色,有光泽,无毛,具多数小皮孔。叶片宽卵形或圆卵形,长5~9厘米,宽4~8厘米,先端急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叶边有圆钝锯齿,两面无毛或下面脉腋间具柔毛;叶柄长2~3.5厘米,无毛,基部常具1~6腺体。花单生,直径2~3厘米,先于叶开放;花梗短,长1~3毫米,被短柔毛;花萼紫绿色;萼筒圆筒形,外面基部被短柔毛;萼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或圆钝,花后反折;花瓣圆形至倒卵形,白色或带红色,具短爪;雄蕊约20~45,稍短于花瓣;子房被短柔毛,花柱稍长或几与雄蕊等长,下部具柔毛。果实球形,稀倒卵形,直径约2.5厘米以上,白色、黄色至黄红色,常具红晕,微被短柔毛;果肉多汁,成熟时不开裂;核卵形或椭圆形,两侧扁平,顶端圆钝,基部对称,稀不对称,表面稍粗糙或平滑,腹稜较圆,常稍钝,背稜较直,腹面具龙骨状稜;种仁味苦或甜。花期3~4月,果期6~7月。
福洪杏果面金黄或橙红色,阳面有红晕;果肉金黄,肉质细嫩多汁,酸甜爽口。单果重≥5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可滴定酸含量1.0%~1.5%。
历史渊源
杏树种植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历史较为悠久。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1661年~1795年),外省民众移居四川,“圈地”务农,青白江区福洪乡、清泉镇、人和乡(时为金堂县鹤鸣乡境地)等地的广东客家移民广种果树。
《金堂县志》(清·曹云兴著)卷三至卷四中记载:“果子属,一、有梅杏大小二种,二、桃大小数种……”。《金堂续志》民国镌本记有“卷棚寺、廖家场……一带,最繁果树”。农产品集散地廖家场(东山五场之首)交易最为繁荣。“本场之所出,青果(杏、桃、李、枣)3000担”。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鹤鸣乡红豆村(古佛洞附近,现福洪乡、清泉镇一带。)处士李茂昭作《红豆村春秋十二咏》,有“名花不合堕村庄,风韵谁收入锦囊,梅杏哦成燃烛短,药兰题罢引杯长”之句;翰林高辰在和诗中也有“绿杨又向楼头见,红杏空传海内闻”之句。由此可见,福洪乡、清泉镇一带的杏树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质量技术要求
品种
当地原生黄杏品种。
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棕紫泥土、红紫泥土,土层厚度≥50厘米,土壤质地为砂壤或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2.0%,地下水位1.5米以下。
栽培管理
⒈育苗:以毛桃、杏本砧为砧木嫁接繁殖。
⒉定植:定植时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和次年2月。
⒊密度:每公顷栽植株数≤1650株。
⒋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全年施腐熟有机肥≥30吨/公顷。
⒌花果管理:叶果比≥15:1。
⒍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采收
5月中旬至6月上旬采收。
质量特色
⒈感官特色:果面金黄或橙红色,阳面有红晕;果肉金黄,肉质细嫩多汁,酸甜爽口。
⒉理化指标:单果重≥5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可滴定酸含量1.0%至1.5%。
⒊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福洪杏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福洪杏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2]
历史文化
传说清康熙年间(1661年~1722年),有两皇妃(广东客家人)到鹤鸣乡玉皇观(福洪乡杏花村境内)出家为尼,常到三洲山(清泉镇)磨子坪、柏树坳(福洪乡境内)一带善化,并遍山栽种“五果”。二妃偏爱杏果,食后容颜姣嫩、肤色红润,当地客家人便在此遍种杏、桃、李、梨树,使这一带出现了“花园沟”、“杏子坪”、“枣子垭”、“李子弯”等地名。果树的发展给当地经济带来了生机,皇帝便派人以二妃的名义在三洲山重建东禅寺、西禅寺两座寺庙。时有“东禅对西禅,坐落三洲山。遍山种五果,银子万万坛”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