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嘎旗特产-阿巴嘎乌冉克羊
乌冉克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乌冉克羊在高寒、多风和干旱的生态条件下,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形成,是蒙古羊品种中具有独特的品质的羊种,耐寒、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对草原气候和放牧饲养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乌冉克羊合群性好、遗传性能稳定、具有多脊椎多肋骨特征、瘦肉多、肉质优良。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乌冉克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品质特点
乌冉克羊黄头(颈)、褐青头(颈)为主,体躯白色。体格大,头略小,额较宽,鼻隆起。眼大而突出,颈中等长,颈基粗壮,鬐甲稍高,部分个体颈上部有鬃毛。胸宽而深,前胸突出,肋骨拱园,胸深约体高的二分之一,背腰平宽,体躯较长,后躯发育良好,肌肉丰满,十字部略低于鬐甲部。尾形呈方园形,尾长宽度多数接近,尾中线有道微纵沟,尾尖细小而向上卷曲,并紧贴于尾端纵沟里或S形细小尾尖。全身结构匀称,体质结实,骨骼健壮肌肉发育良好,皮肤致密而富有弹性,被毛厚密而绒多。公羊有角的占50%左右,母羊一般无角。
乌冉克羊肉具有香味浓郁、肉质柔嫩、食之爽口等风味特点。
乌冉克羊的最低生产指标:
羔羊初生重:公羔4.3千克,母羔4.0千克;4月龄体重:公羔35千克。
产肉性能:屠宰率成年羯羊55%,1.5岁羯羊52%,6月龄羯羊50%;净肉率成年羯羊45%,1.5岁羯羊42%,6月龄羯羊40%。
羊繁殖性能:母羊的产羔率112% 。
乌冉克羊种公羊的颈部粗毛发达,毛长20厘米~30厘米,背腰平直,胸深而宽。脂尾呈圆形或纵椭圆形,尾中线有纵沟,尾尖细小而向上卷曲,并紧贴于尾端纵沟里。体躯毛色洁白,但头颈部、前后膝关节下部多有色毛。头黑花头、黄花头居多。
乌冉克羊不但抓膘能力强,而且冬春保膘能力强。在较短的夏秋季青草期迅速恢复体力,抓好膘。该羊在草原寒冷的冬春枯草季节,不加任何补饲的情况下,能较好地保持膘况和体况,对草原放牧型羊群来说,对母羊怀孕保持胎儿的正常发育和产羔后的产奶有利。
乌冉克羊生产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北部,当地地域地貌以蒙古高原低山丘陵区为主,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1127米。从形态上可划分为低山丘陵、高平原、熔岩台地、沙地四个类型。土壤以栗钙土、淡栗钙土和风沙土为主。草原植被由旱生或广旱生植物群落组成,植被以针茅、羊草、披碱草、冷蒿、隐子草为主,共有426种,有利于乌冉克羊群的觅食生长。
历史渊源
乌冉克羊来源于喀尔喀蒙古羊血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北部的吉尔嘎朗图、巴音图嘎、伊和高勒和额尔敦高毕苏木。乌冉克羊在当地饲养,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考证,乌冉克羊有其特有的遗传特性,既不属于水草丰美草原生态型的乌珠穆沁羊,也和半荒漠、戈壁生态型的苏尼特羊不同,是喀尔喀蒙古羊系统中的一个优秀地方类型 [5] 。
乌冉克羊长期生活在高原干旱草原上,对高寒、多风和干旱的恶劣自然条件和特定的生态环境,表现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乌冉克羊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形成,是蒙古羊品种中具有特点品质的羊群,其耐寒、抗旱、抗灾能力强,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生命力强,对草原气候和放牧饲养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乌冉克羊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牧民们培育,逐渐形成了地方良种-乌冉克羊。
2009年6月,乌冉克羊经中国国家家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为畜禽遗传资源,列入中国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2009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第1278号公告,正式将乌冉克羊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2017年9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在内蒙古大学成立“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草原家畜国家重点实验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是自治区现代化畜牧业旗县建设的两个重点旗之一,是蒙古羊典型代表“乌冉克羊”的发源地和集中分布区。
从2018年5月开始,“草原家畜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实地调研阿巴嘎旗,和当地牧民、企业、政府单位沟通,最终决定实施“乌冉克羊种质提升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在阿巴嘎旗蒙高丽亚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乌冉克羊健康与品质检测中心”;为政府新建立的乌冉克羊种羊繁殖基地和旗农牧业局的草原家畜疾病防控实验室提供科技支撑。
2019年8月15日-17日,由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一乡一品产业促进发展中心牵头启动的阿巴嘎旗乌冉克羊“一乡一品”团体标准制定和产品评价工作启动调研活动在阿巴嘎旗进行,其目的是为提升产品质量、扩大阿巴嘎旗乌冉克羊美誉度、增强品牌影响力以及为广大牧民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生产情况
截至2013年统计,乌冉克羊存栏羊110万只,出栏58.9万只。
产品荣誉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乌冉克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