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石烤羊
西夏石烤羊是一道美食,该菜品主要以羊肉为制作主料,主要调料是胡麻油、桂皮、花椒粉等,主要采用烤制的方法制作而成。
基本资料
类别:特色菜 宁夏菜 补虚养身食谱 营养不良食谱 冬季养生食谱 补阳食谱 工艺:烤
口味:椒麻味
食用:中餐晚餐
主料:羊肉(肥瘦)3000克
调料:丁香4克 胡麻油200克 桂皮3克 花椒粉8克 料酒25克 胡椒粉3克 盐12克
烹饪方法
1. 祁连山石板一块,厚约2厘米,削平,用木炭或木柴烧热,擦油;
2. 将去骨羊肉洗净,片成薄片,贴在烤热的石板上,用瓦盆扣盖上面;
3. 将各种调料研成碎末,加食盐和料酒搅拌均匀;
4. 当羊肉每烤7~10 分钟时,起盆将调料撒到肉上,至烤熟呈金黄色时,盛盘乘热食用。
制作提示
1. 羊肉宜选上脑,大小三叉肉或磨档肉,剔净筋膜,片成大薄片,要求厚薄均匀,长短刷齐,对亮观看,隐约见人为妙;
2. 石板必须先烧至滚烫,然后再贴羊肉片,烤的时间不能过长,以10分钟之内为准,以保持羊肉的鲜嫩。
历史文化
1. 西夏亦称大夏,其先祖为党项羌,姓拓跋氏,唐王朝赐姓李,宋王朝赐姓赵,
传至元昊,举兵造反,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据有十四州,都城兴庆(即今宁夏县)。自吴至,凡12主,196年,起自公元1032年,讫止1227年。西夏人原为游牧民族,喜食牛羊肉。当时,河西走廊广阔的草原上,牛羊成群祁连山麓和戈壁滩上遍布石羊、黄羊。石烤羊是用河西羊肉在当地产的青石板上烤灸而食,鲜嫩酥香,风味独特,是西夏的传统民族佳肴,流传至今;
2. 在中国烹任史上,上古之时用火熟食,以石烹法为最古。石烹法的时代当在陶器出现之前,即石器时代。那时,人们用石器做成简单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也包括石上燔谷,是以火烧石而熟食的原始西夏石烤羊烹饪方法。《古史考》云: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据有关史料称,石烹法有二:一是将烧热之石块放入盛水的容器中,使水沸再使食物熟之。二是将石烧热,食物直接放在石上而制熟。西夏石烤羊就是用第二种方法。这种隔石而烤烙的方法传热较均匀,风味独特。五千年前的石烹遗风,至今犹存,来西北观光者无不争食。
营养分析
羊肉(肥瘦):羊肉性温,冬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而且还能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修复胃粘膜,帮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
食疗作用
羊肉(肥瘦)适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体虚胃寒者;
2. 发热、牙痛、口舌生疮、咳吐黄痰等上火症状者不宜食用;肝病、高血压、急性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及发热期间不宜食用;外感病邪,素体有热者慎用。
食疗作用
羊肉(肥瘦)食疗作用:
羊肉味甘、性温,入脾、胃、肾、心经;
温补脾胃,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身体瘦弱、畏寒等症;
温补肝肾,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冷痛、阳痿等症;
补血温经,用于产后血虚经寒所致的腹冷痛。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羊肉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种优良的温补强壮剂。
做法指导
羊肉(肥瘦)做法指导:
1. 煮制时放数个山楂或一些萝卜、绿豆、炒制时放些葱、姜、孜然等佐料可去膻味;
2. 吃涮肉时务必涮透;夏秋季节气候燥热,不宜吃羊肉;
3. 羊肉中有很多膜,切丝之前应先将其剔除,否则炒熟后肉膜硬,吃起来难以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