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特产-土织布
洋县黄家营土布是陕西省的地方传统纺织品。当地的纺织技艺是研究汉水上游经济贸易史、纺织史和传统民俗变迁的宝贵资料。数百年来,黄家营土布一直是当地及周边老百姓在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这种物质文化的依赖性非常强。黄家营土布纺织是当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妇女都在进行的一项活动,有着很强的地域文化认同性。在纺织术从南方由汉江水道传入黄家营后,首先是纺织机发生了变化,其纺织技术在不断进步,加之纤维长无污染的棉花原料,故其纺织技艺在具有杰出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其科学价值更让人们瞩目,但由于种种原因,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濒危,极需抢救保护。
简介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
洋县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是以汉江上游所产棉花、以祖传家用的纺车布机进行纺织的一门传统民间技艺,它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黄家营镇及其周边地区。
洋县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诞生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清康熙之时其土布纺织非常繁荣,民国时达到鼎盛,直至上世纪50年代黄家营土布纺织与加工依然坚挺,60年代以后衰落。
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主要有18道工序。土布成品种类有本色白土布和蓝色格子土布2种,有主要纺织工具15种,传承人46人。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特点有五:一是工序繁多,手工精细;二是无公害,因地处世界珍禽朱鹮保护地,棉花只施农家肥不施化肥农药,故原料为无污染优质生态棉;三是地处汉水上游河畔,棉花光照水分充足,原料纤维长,柔韧性好;四是土布制品厚实结实,触感好;五是纺织技术人文含量高,历史悠久,世代相袭,历史上农村妇女皆为纺织手,其土布的使用性极广,为群众的基本衣料来源。
洋县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是研究汉水上游经济贸易史、纺织史和民俗变迁的宝贵资料。数百年来,黄家营土布一直是当地及周边老百姓在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这种物质文化的依赖性非常强。黄家营土布纺织是当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妇女都在进行的一项活动,有着很强的地域文化认同性。在纺织术从南方由汉江水道传入黄家营后,首先是纺织机发生了变化,其纺织技术在不断进步,加之纤维长无污染的棉花原料,故其纺织技艺在具有杰出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其科学价值更让人们瞩目,但由于种种原因,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濒危,极需抢救保护。
历史渊源
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我国南方的纺织技术沿长江溯汉水传入洋县境内。汉水上游的黄家营、黄金峡一带为汉水流域的水上交通枢纽,航运繁忙,人口幅辏,商铺林立,为南北物
资的集散地。故源于东南沿海的南方纺织术在北传之后,黄家营、黄金峡成为棉花土布纺织的技术密集区。到了清代康熙之时,黄家营、黄金峡的土布纺织很繁荣。当时家家户户都有纺车和织布机,清末民初,黄金峡街,黄家营街有交易土布的布行(以布换盐、换纸)和加工土布衣服的缝纫裁剪店,从民国到上世纪50年代,土布仍为居民几乎全部的衣料来源,土布的纺织和加工依旧坚挺。60年代以后土布纺织衰落。在机器织布的冲击下,一些家庭的布机散失,多被劈柴烧灶。但据调查半数以上家庭尚保留有土布织机和纺车,有部分家庭尚在进行土布纺织的手工生产。
黄家营镇尚有土布纺织艺人46名。
基本内容
一、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
(一)土布纺织原料:棉花
(二)土布纺织工艺流程:
1、采集优质籽棉,干料储存。
2、轧花。
3、弹花。
4、搓棉花捻子,将片头棉花缠裹在高梁茎杆(长35公分,直径1公分)上,搓成条状后,抽去高梁茎杆即可,形成约28公分的捻子。
5、纺线。将棉捻子纺成线,形成线穗。
6、染色。如若织彩布,则将纺好的线染成所需颜色。
7、拐线。将线穗上的线缠绕到线拐上备用。
8、绷线。将线拐上的棉线绷到线垒上。
9、做线筒。将线垒上的线缠绕到线筒上。
10、经布。将线筒穿在筒签上,多个线筒依次固定在地面,然后将多个线筒的线头聚拢在一起,再另一外安置升子,操作者来回走动,将聚拢之线头缠绕在升子上,备用作“经线”。经线可全部采本态的白色线,也可杂入颜色线(杂入色线者织成为彩布)。
11、制作纬线。将线筒上的线纺制到穗筒上,置于梭子之内,作纬线用。
12、穿绳页。将升子上卷着的线头分离出来,让其依次穿过绳页。
13、穿机杼。将穿过绳页的线头从织布机的机杆缝隙间按一定顺序穿过。
14、固定经线。将线头固定在布机的外档。
15、织纬线。将内置有穗筒的梭子从上下经线空隙中横穿而过,左脚踏下,右脚抬起,然后将机杼向操作者怀中方向猛拉,循环往复,如此一根根纬线使织牢在经线之中。
16、卷布。将布卷到靠近操作者胸前的布机卷轴之上。
17、断布。按实际需要的长短将织好的布截下。
18、成匹。将从布机上截下的布段卷好,用红线从腰部捆扎。
二、黄家营土布种类。
(一)白土布。本态色调。用于被里、白衣褂,或治丧孝衣、孝布等。
(二)蓝色格子土布部分。经线染色而织成。多用于床单、围裙等。
基本特征
1、纺织工序繁复,手工精细,基本工序就有15道。
2、无公害。黄家营土布出产之地位于世界珍禽朱鹮的栖息地秦岭巴山之间洋县,为保护朱鹮农作物不施化肥农药,以农家肥为主,故棉花原料无污染。
3、土布原料棉花纤维长,柔韧性好。其棉花生产之地处于汉江畔,水分充足,光照时间长,故质地优良。
4、厚实,结实,触感好,吸汗性强。
5、人文含量高。
相关器具与制品
一、黄家营土布匹。
1、宽幅口面土布匹。
2、窄幅口面土布匹。
3、长幅土布匹。
4、短幅土布匹。
5、白土布。
6、彩土布。
二、黄家营土布纺织工具。
1、轧花工具。
2、弹花工具。
3、搓棉花捻子的捻棍。高梁茎制成,直径1公分,长约35公分。
4、纺线车。
5、锭子。置于纺车上的缠线用的铁质轴,约28公分。
6、线拐。约60公分。整理棉线所用工具,竹质,是“8”字型。
7、线垒。辐状,直径为50公分。整理棉线所用工具。
8、线筒。缠绕径线所用。约28公分。
9、穗筒。缠绕纬线所用。约10公分长。竹质。
10、筒签,一端削尖的窄竹片,穿线筒所用。
11、升子。缠绕多根经线所用。约80公分长。两端有齿,整体为轮状。
12、绳页。篦状。线质。起使上下排经线交织之作用。约50公分长,芝25公分长。
13、梭子。木质,船状,约15公分长,内置穗筒。其梭子可引纬线穿过经线。
14、机杼。约80公分长,木质,篦状。使经线从杼的缝隙次第穿过,并将纬线靠实。
15、织布机框架。
主要价值
1、历史价值。
洋县黄家营土布从明代初年传入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它为研究汉水上游经济贸易史、纺织史和民俗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2、文化价值。
老百姓的服饰主要靠其土布为载体,这种物质文化的信赖性非常强。在土布服饰的流行中,当地老百姓凭着智慧和心灵手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再者,黄家营土布的纺织是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在从事的一项活动,当地风俗,姑娘出嫁者不会纺织与针线手工,到夫家后会被瞧不起。所以黄家营土布纺织有很强的地域文化认同性,在崇尚寻根文化的今日,黄家营土布的消费,已开始为大众所关心。
3、科学价值。
南方的纺织技术传入汉水流域上游洋县之后,在长期的实践中,首先是织布机发生了一定变化,有了改良,更适宜于操作,富有汉水流域和秦巴山地的特点,精巧而浑朴,技术上也更加细密,纺织土布所用原料棉花栽培处于汉汉之畔,因水分充足,光照时间长而纤维长,质优,且非常吸汗、结实。
濒危状况
1、许多土布纺织艺人因年迈与疾病而相继谢世,年轻人大都不愿意从事手工纺织,因此,手工纺织土布后继无人。
2、土布所用原料棉花虽广,但成本较高,利润小,群众多不愿从事其生产。
3、销售不畅。大机器生产的各种质料的各种花色品种的布匹充斥市场。土布至今难以在市场找到它的一席之地。
4、因资金匮乏,从事纺织的农户一般都只有少量的生产。
5、因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调整,村乡镇一级政府行政命令的权力消弱,不可能集中从业者组织土布生产,故土布纺织者依旧处于零散状态。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2006年4月一5月,县文化馆对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进行了调查和登记,并对其土布的历史,现状及技艺进行资源普查。
2、2007年5月,县文化馆将黄家营土布技艺所存在的区域一黄家营镇向国家和省申报“黄家营土布艺术之乡”。
3、2007年6月一7日,县文化馆申报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
4、2006年——2007年为黄家营土布建档建卡。
5、1990年至2007年洋县黄家营镇人民政府已为黄家营土布纺织建立3000亩优质棉原料基地,并投入资金。
6、由黄家营镇政府宣传群众,鼓励大家从事土布生产。
保护内容
(一)静态保护
1、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进一步弄清黄家营土布纺织的历史沿革,进一步弄清传承谱系的详尽情况,详细地掌握土布纺织的各个技术环节并做好记录和音像资料的拍摄。
2、将普查所获资料整理、归类、建档。建立档案馆,音像资料展示厅和“土布纺织”工艺流程演示厅。
3、对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
4、将研究成果编纂为《洋县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一书,由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
(二)动态保护
1、建立黄家营镇黄家营村、四郎村、真符村、寨沟村、庙坝村、桃溪村等6个村为土布纺织生态保护村。
2、重点扶植黄家营村、四郎村、寨沟村、庙坝村、桃溪村土布纺织。
3、一年一度地举办土布纺织技艺培训班共10次。
4、召开土布纺织优质棉花生产基地现场会5次。
6、承办一次全国性的土布纺织技艺研讨会。
7、建立土布文化产业公司,加大对黄家营土布技艺和土布商品的宣传推介力度。
十年保护目标
为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建立规范的档案馆、音像展示厅和土布纺织工艺流程演示厅;创建和巩固土布纺织生态保护村,并将生态村做强做大;申报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为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黄家营土布走销全国和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