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特产-礼泉烙面
礼泉烙面中国陕西省礼泉县传统风味小吃,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音:miao,一声)”,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
起源
当地人传说唐王李世民起就有了。传说曾是昭陵民工的食品,用开水泡了便可以吃,类似今天的方便面。 李世民一次来到九嵕山下视察,地方官员特地请他吃了烙面,受到夸赞,烙面于是大大出门并得以流行。礼泉人普遍喜欢吃烙面,红白喜事请客吃饭,都是早汤午席。早汤就是烙面,一般都切成面条,浇了臊子吃。切时须一种专用刀,原是铡刀,去掉上半部分,夹在两块木板中间,再安了把手。没有相当技术和力气,用不了这刀,切不好这烙面。臊子用肥瘦猪肉切丁干烂而成。做汤的方法是:烧好开水,按一盐二醋三辣子的次序加调料,辣子用大油泼制;然后投入肉臊子、虾米、黄 花、木耳等菜肴。再加些菜码、韭菜末、葱花、蒜片等,要生的不要熟的。
除了礼泉,兴平、永寿等几个县也有烙面。它既是市肆食品,又是家庭食品。都看似煎饼,却不是煎饼。具有绵软筋韧的特 点,都突出酸辣香。注册商标的有昭陵烙面和磨张烙面,昭陵烙面就在原来老年活动中心旁边,那里原来是家回民开的泡馍馆,隔两家就是到昭陵,建陵,叱干的车站了;磨张烙面在西南角位置,距离礼泉县公安局不远,那里还出售烙面,馍蛋蛋(馍豆豆),这两家一年四季都有,价格都是3元一碗,回家路过县城的可以去尝一尝。
发展
在古城咸阳说起关中面食,每人都会历数一大串。而提起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未曾浅尝;更有甚者,对烙面为何物却闻所未闻,茫然不晓。然而此面在礼泉县却是大红大紫,无人不知,无人不吃,亦无人不爱吃,风头之盛甚至影响到了相邻的乾县和永寿县。
烙面由于存在的区域较小,面食里面只能算作小品种,然而其历史悠久,来头之大吓人一跳。据考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由此算来,礼泉烙面当之无愧是日本发明的那个方便面的老祖宗了,只不过日本人那个哄肚子的袋装品铺天盖地,大行其道,老祖宗却如夕阳下羸老的耕牛,只能踽踽于礼泉及周边的狭小之地,不由不令人喟叹万千。
所幸烙面有复兴之势,由礼泉、乾县、永寿的山区已经发展到县城,甚至波及到咸阳。到了冬季,咸阳街头巷尾也常能见到骑着自行车驮大竹筐沿街叫卖烙面的,虽然已经不正宗了,有桔生淮北之嫌,却也说明了喜食烙面的人在增加,给偏好本地风物的人聊以安慰。
最早烙面应该兴盛于礼泉北部山区,早年间烙面并不是平常就能吃到的,由于粮食紧缺,烙面成为礼泉人过年时候才能享用的奢侈美食。当地童谣云:“弄啥好?过年好!过年买糖带买炮,烙面挂面能吃饱!”
制作方法
先将细面粉加水调成稠糊状,经12小时浸泡,再加水搅拌成稀稠适度的面糊。接着用麦秸火将锅(或鏊)烧热,加温到一定程度(当地农民叫试锅,即定火候),用蘸油的布擦光锅底,即将面糊匀散地倒入锅中,速用摊面板抹开刮匀。先转动两次,再翻烙两三次,待上色炕熟后取出,此即煎饼。煎饼切条后,湿藏于面瓮之中,称为烙面。烙面注重火功,否则,见汤一浇就不筋了。切烙面也有多道工序,先将煎饼卷到擀面杖上滚擀几遍,再逐个叠成条状(宽约二寸,便于刀切),摞在案上,用锅盖或木板重压十多小时,再用刀切成条,愈细愈好。吃法有两种。一种是将猪肉汤加水烧开,另加调料和荤油,再把葱、蒜苗或白菜心切碎入锅,淋上香油,将切好的烙面放入汤碗内浇食,俗称油汤烙面;另一种是在油汤中调入油泼辣椒浇食,俗称辣汤烙面。
烙面的食用方式是浇汤,烙面汤的烹制便是关键所在。烹汤一般用肉汤、骨头汤为最佳,五香大料、油盐酱醋鸡精等调味料巧妙搭配,再加入自家特制油泼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汤烧开后锅底扔进一块劈柴,使汤一直保持小滚。食用时一手端碗,另一手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再放入韭菜香菜蒜苗葱,热汤浇上,即可食用。其面筋薄细润,其汤浓煎辣香,个中美味,自有食者才能体味。
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开始制作烙面,当地人称“摊烙面”。烙面的制作,与其它面品截然不同,是需要家庭中男女劳力相互搭配协作的,常为夫妻二人搭帮合作。天蒙蒙亮,便都起床,女人收拾好一个大瓦盆,男人将数十斤面粉倒入,便开始加水“洗面”。“洗面”就是将面中的面筋洗出,这样做出的烙面会筋光平滑。因为面粉量较大,“洗面”成为一份耗费体力的工作,需要反复抓洗,方可将面中的面筋全部洗出,形成面糊。女人紧接着便开始“摊”烙面。烙面者,烙烤形成之面也。“摊烙面”就是将面糊沿铁锅淋入,摊圆推薄,烙烤至熟,过程和做煎饼相仿。“摊烙面”必须用麦草烧火,火性温和,这样烙面会不焦不糊,内外皆熟,决不可用煤火、炭火、劈柴火,否则外焦内生,一定失败。烙熟的面饼薄光透亮,麦香扑鼻,一张张被晾于屋外绷好的铁丝上,待凉后折叠成手掌宽的长条,一条条码放于一张干净木板上。整个过程持续将近一个白天,至天黑完毕。至此又轮男人上场,用纱布将码好的面饼长条包紧裹好,盖上一个木板或木锅盖,费尽全力抱来一块沉重异常的青石压于其上,至此当天工作结束。次日,移开青石,拿出被压瓷实的长条,由女人在案上逐条横切为细丝后,整齐码放于大竹筐中,苫上厚布,放置屋中阴凉处,烙面制作全部完工。成品烙面遂可每日取食,能供全家食用许多时日,少则将近十天,多则半月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