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区特产-福州橄榄
福州橄榄,福建省福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把橄榄当作珍果种植,橄榄种植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代的《三辅黄图》中就已提到。福州橄榄,产地主要分布在闽江下游两岸,以闽侯、闽清的产量最多。福州橄榄酥脆可口,初吃时微涩,细嚼后生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肉质鲜嫩、松脆,回甘明显、持久,风味浓。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福州橄榄”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品质特性
福州橄榄青果纤维细、果大、风味浓、可食率高的地方鲜果品质特性,易于糖、盐、香料等辅料渗透入果实内,同时与其它地区的橄榄加工工艺相比,福州橄榄在加工上每个加工企业都严守着制胚、浸提、煮糖、淹制等三十多道复杂的加工工序,每道工艺缺一道不可,加工过程三次分选和三次分级,形成了“福州橄榄制品”特殊的优良品质和风味,使得福州橄榄的成品与其它地区的橄榄成品相比,色泽更加鲜艳、组织更加圆润饱满、果肉更加脆软适中、咸甜更加浓郁;“福州橄榄制品”按糖度分甜类和非甜类,甜类有高糖、中糖和低糖等数十种蜜饯品种,非甜类有全咸类、半淡咸类、淡咸类、香辣类等也有数十种花色品种。应用现代饮料加工工艺生产的橄榄饮料风味浓郁,清爽可口。
外在感官
福州橄榄青、黄色,酥脆可口,初吃时微涩,细嚼后生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肉质鲜嫩、松脆,回甘明显、持久,风味浓。
历史渊源
福州近千年的人文特色形成了福州橄榄特有的加工工艺特色。“福州橄榄”以福州橄榄青果为原料,加以糖、盐、香料等辅料经泡淹制等不同加工工艺及配方加工而成。风味则更为独特、更为优良,为消费者所喜爱,成为福州传统的出口食品。
从《福州市地方志》物产记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长久的发展历史中,福州橄榄的加工形成自己所独有的加工工序。 [2]
福州是橄榄北缘种植区,栽培历史悠久,据汉《三辅黄图》载“汉武帝元鼎三年……起扶荔官,从植所得奇花异木,龙眼、荔枝、橄榄……”,可见橄榄在汉朝已有种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唐代,福州橄榄成为贡品。欧阳修《新唐书》(1060年):“江南道福州土贡橄榄”。
宋代,《太平御览》卷九七三“余甘”释:“余甘子,如梭形。出晋安侯官界中。余甘、橄榄,同一果耳。”
清代,《花月痕》作者魏秀仁说:“好处由来过后见,待郎回味自知甜。”
民国版《闽侯县志》载:橄榄“出福州甘蔗洲,芋原八十里间,沿麓树之。”
20世纪80年代末,闽清县、闽侯县开始大规模种植橄榄。
2004年,福州市橄榄行业协会成立。
2006年9月9日,福州选送了具有福州特色的橄榄、福桔、茉莉花三种农作物的组织培养苗,搭乘“实践八号”卫星成功上天。
2010年,“福州橄榄”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获得注册。
2017年12月16日,为进一步发展橄榄产业,提升福州橄榄农业品牌,由福州市农业局、闽清县人民政府主办,闽清县农业局、闽清县梅溪镇人民政府、福州市橄榄行业协会承办的“2017中国·福州橄榄节”,在闽清县乃裳广场举行。
生产情况
1980年,福州橄榄种植面积仅4300亩,产量1082吨。
2011年,福州橄榄总生产面积7000公顷,年总产量1.8万吨。
2016年,福州橄榄面积12.3万亩,占福建省的69%,产量7.5万吨,占福建省的83%。闽江沿岸已建成10万亩橄榄产业带,成为中国最大的橄榄集中种植区。其中,檀香橄榄发源地闽清县种植橄榄面积达4.48万亩,全县橄榄产量2万吨,产值4.39亿元。
产品荣誉
民国二年(1913年),福州橄榄“赛圆”橄榄蜜饯在巴拿马万国比赛会上,获得了金质优胜奖章。
2010年,福州橄榄获得福州市知名商标。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福州橄榄”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6年,在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开展的中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中,“福州橄榄”品牌价值从2010年的8.61亿元提高到 2016年的18.8亿元,品牌价值不断提高,2016年进入全国百强(第79名)。
专用标志使用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福州橄榄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