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丹凤县特产-陕西板栗

   日期:2023-10-23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179    评论:0    
核心提示:丹凤县特产-陕西板栗陕西板栗是陕西栽植栗树主要分布在秦岭地区,以商洛、长安板栗产量多、质量最好。陕西板栗树树势茂盛,耐寒
QQ浏览器截图20231023101529
丹凤县特产-陕西板栗
陕西板栗是陕西栽植栗树主要分布在秦岭地区,以商洛、长安板栗产量多、质量最好。陕西板栗树树势茂盛,耐寒、耐旱和而瘠薄,对朋枯病抵抗力强,是良好的经济作物。
陕西板栗涩皮(内种皮)易剥离,耐贮存,果内物质香甜软绵,肉质细腻,品质优良,营养素含量丰富。除直烹熟食用外,可与肉类烹制出名肴,如栗子鸡等。还可制成栗干、栗粉、罐头和各种点心等。
板栗为我国古老树种之一,与李、杏、桃、枣并列为五果,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我省在周朝时就栽植栗树,并用其果实充饥。
我国是栗子的原产国,种植利用历史极其悠久,是我国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3000年前,板栗便跟中华民族结下不解之缘。翻开古老的《诗经》,早有“树之榛栗”、“东门之栗”、“隰有栗”等记载。《战国策》中有“南有碣石雁门之饯,北有枣栗之利”之句。《吕氏春秋》上说:“果之美者,其箕山之栗”。《史记·货殖列传》说:燕秦千树栗,此其人与千户侯等。这表明当时对栗的经济价值已认识得相当清楚。此后的《齐民要术》、《周礼》、《礼仪》、《山海经》、《农桑辑要》等文献中,都有关于栗的记载。
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早在距今9000年前河南裴李岗遗址,以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和西安半坡村遗址,都曾有板栗果实的遗物。还发现距今3600年前用来冶炼和烧制陶器的栗炭。
由此来看,板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可见,当时陕西已有栗树,并为古人作为食用贮存着。《三秦记》载:“汉武帝栗园,有栗十五颗一升”。汉武帝栗园,据说就是陕西长安县丰峪口东侧的“官栗园”。杜甫诗中“盘剥白鸦谷口栗”的栗,又据说是指长安县鸭池口的板栗。可见,自古·以来,镇安大板栗和长安大板栗已经有名,成为陕西的传统名贵特产被颂扬和载入史册。
栗子既是“干果之王”,又是果、菜、粮、药。在古时,常与李、’杏、桃、枣并列为“五果”。它在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不但把板栗列为祭品之一,甚至在选择建都地址时,都要把周围能否植栗考虑进去。《论语》中说“周人以栗”就是这个意思。《礼仪》将它“置之于菹南”,《周官》将它“用之于笾实”。《史记·货殖列传》将千树栗比作“千户侯”。由于栗子所含淀粉较多,可代替粮食。以栗作粮,古书中有不少记载。2000多年前的《战国策》中有“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矣”的记载。《清异录》就有“晋王尝穷追汴师,粮运不继,蒸栗以食,军中遂呼栗为河东饭”的记述。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故事:古时候,有一家穷苦人,住在大地主的一间破房里。那年庄稼颗粒无收,孩子们饿得哭啼不止。慈祥的父母急得肝肠寸断。后来,孩子不哭闹了。细心的母亲仔细观察,发现他们整天抠墙土吃。原来,那墙土是用栗子粉做的。地主为了备荒,把栗子蒸熟磨面,脱成砖坯,晒干砌墙。由于栗子的救人之功,引动无数文人对它挥毫泼墨。汉代的蔡邕、晋代的王曦之都曾写过《栗赋》。后来的文人墨客对它更是颂扬备至,屡见于诗文。杜甫有:“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睹梨栗”。范成大有:严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等诗句。陆游在一首诗中写道:“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就是写他早年在京为官时,以栗充饥的情景。在旧社会,栗子不知拯救过多少劳苦大众的生命。栗仍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身价不减当年。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在采集和渔猎之暇,常常聚集在栗树之下,围火烧栗食,或歌或舞。姑娘们以熟栗投掷心上人儿,凡击中者即赠予配玉,旋即相约结为夫妻。
它所含的维生素C,比柿子高1倍,为花生的1.8倍。兼有,大豆、小麦、大米和薯类的营养,比一般水果营养价值高,可与莲子媲美。在古代,被誉为“树上饭”(即“木本粮食”)。板栗鲜食、爆炒、烹煮或制作糕点、罐头、磨粉、酿酒和多种名菜均可,味甘香糯,老少咸宜,尤其对老年人有更明显的滋补效能。
食用
栗子可以做成各种美味的菜肴。《随息居饮食谱》说栗“生熟皆佳,点肴并用。嫩时嚼之,作桂花香。老者风干,则甜而嫩”。故板栗素被人们作为美食,被誉为“席上佳果”。陕南乡土风味名菜,就有“板栗烧仔鸡”、“爆栗子鸡丁”、“栗仁炖猪肉”,菜香情长。北京、郑州、西安等地的“糖炒熟栗子”,味道十分鲜美。《山家清供》里记载了山药和栗子合煮的“金玉羹”,杭州地方传统名菜“桂花鲜栗羹”和湖北的“桂花蜜汁板栗”,清香适口。将栗子切作两瓣或四片,加水放入锅内,配以盐、大茴、桂皮、茴香同煮成“五香栗子”,香甜可口,别具风味。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所记的“高丽栗糕方”、“红烧栗子”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素馔,均是老幼皆爱的佳肴。板栗味道不错,然不宜多食。生食多难以消化,熟食多而滞气伤食。因此,腹胀、疟疾、产后、病后、便秘者宜慎食之。
栗子也是老年人最好的滋养品。《礼记》载:“子事父母,妇事舅姑,枣栗饴蜜以甘之”。明代李时珍把板栗与莲子相比:“其仁如老莲肉”。尤其是老年人,每天早晨吃2~3颗栗子,对身体大有好处。据说,清朝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吃栗子,而且每餐必备,有助于她一生体健、皮肤娇嫩、润泽。她活了73岁,有人认为,她一生所以能保持体健、肤润、容美,是和她常吃栗子有关,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药用
镇安大板栗可以医治多种疾病。药用滋补功能类似人参、当归,且价廉易得,故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在古代,被誉为“山中药”。其栗树皮、果实、果壳、叶、根皆可入药。祖国医学认为:栗仁为肾之果。栗果气味咸、温、无毒,主益气,厚脾胃,补肾气,滋养气血,强筋健骨,活血化瘀,令人耐饥。《千金方》说:栗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栗果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之功效。“栗子生食可治腰脚不遂,捣烂敷受伤局部可治瘀血肿痛”。药王孙思邈认为:“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唐代《食疗本草》介绍以栗壳煮汁饮服,可治翻胃及消渴。宋代《圣惠方》记述将栗壳烧后研末,以粥汤饮服,可治鼻衄。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对栗子的作用做过深刻研究,他在《本草纲目》中说:“栗气温,无毒,益气厚肠胃,令人耐饥。治肾虚,腰腿无力,疗筋骨断碎”。又云:“栗子玉果属水,水潦之年则果不熟,类相应也。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颗,顿愈”。他还说:“栗可治肾虚,倘腰脚乏力,日食十余粒,并以猪腰煮粥助之,久必强健”。板栗这一功效,宋代苏东坡深有体会。他曾有诗曰;“老去身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现代医学也认为,栗子具有补肾气,强腰膝,延缓人体衰老的功能。树皮及果苞,可治疗疮、金伤。
市场前景
栗果市场紧俏,前景看好。世界年产栗果约5亿公斤。主要分布在欧、亚两洲。我国有板栗380万亩,产量约占世界10%。陕西镇安县是全国年产栗50万公斤的23个基地县之一。据行家估计欧美市场尚差栗果40万吨,今后缺口更大。国际市场售价每吨约2000美元。出口1D屯板栗,可换回11吨小麦。板栗国内售价每公斤6元以上,且有上涨趋势。镇安大板栗,已远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应该大力发展,它是山区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