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特产-丹凤核桃
丹凤核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丹凤县属凉亚热带半湿润和东部季风暖温带过度性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明显、夏季东南季风直入、冬季西北季风活跃,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056小时,适宜种植核桃。丹凤核桃坚果方椭园形,横径35-55毫米,外壳黄白色,壳面洁净,缝合线紧密。丹凤核桃富含磷、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元素及多种维生素。核桃仁含脂肪60-70%,粗蛋白在1.5%以上,糖在10%以上。
2008年8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丹凤核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丹凤核桃坚果方椭园形,横径35-55毫米,外壳黄白色,壳面洁净,缝合线紧密,无露仁、虫蛀、霉变、异味、破损、空壳、黑斑和出油。无杂质、未经化学漂洗处理,坚果含水量≤8%,且取仁容易,种仁饱满,仁色黄白。平均果重大于10克,空粒果小于1%,破损果小于0.1%,黑斑果小于0.1%,出仁率大于50%。
营养价值
丹凤核桃富含磷、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元素及多种维生素。核桃仁含脂肪60-70%,粗蛋白在1.5%以上,糖在10%以上。
丹凤核桃生产地是土石山区,全境呈“掌状”地貌,北玉皇顶与南雷家洞(海拔412米)间最大相对高差1645.9米,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体划分为河谷川塬、低山丘陵、中山三个农业地貌形态。垂直分布着水稻土、潮土、淤土、紫色土、褐土、黄棕壤、棕壤,pH值6.3-8.3,土壤容重1.03-1.75克/立方厘米,土壤孔隙度50-55%,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0.8-3.09%之间。
水文情况
丹凤县境内主要河流有丹江、银花河、武关河、老君河、资峪河等14条,均属长江水系。总径流量12.28亿立方米,水库7座,塘池2座。河流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其次为山涧泉水。河流平时清澈见底,汛期水量猛增。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又以泉水形式出露,排泄于河流,转化为地表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重碳酸盐型淡水,pH值7.4-8.9,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历史渊源
核桃在丹凤栽培历史悠久,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先在京都长安试种,不适。后移植商洛山中,生长旺盛,挂果累累。
唐代以后,丹凤核桃已有相当规模。
清朝,《直隶商州总志》载,“商洛果之最盛者无如核桃。”
20世纪50年代后期,核桃就成了丹凤的主导产业,商洛地委、行署为了推行丹凤的经验作出了“每户种一升核桃”的决定,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尚,并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作了专门批示,号召全国推广。
1958年9月,在商洛参加核桃生产现场会的16省(市)代表在丹凤县武关镇栽植百亩核桃林,并修建了纪念碑。
20世纪60至70年代,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在丹凤县武关林场、两岭等地长期蹲点,曾与武关林场场长李朝良合作,进行多课题研究,改核桃树天然生长,天然结果为嫁接、修枝、防虫、疏果、施肥、浇水、松土等科学管理,使原有土种不断优化,又引进推广一批优质核桃。
1997年开始,丹凤县将核桃作为优势产业开发,实施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把核桃产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
生产情况
2008年底,丹凤核桃总生产面积6710公顷,年总产量5870吨。
2009年,丹凤县核桃栽培面积达到26.5万亩、445.5万株,建成2公里以上的核桃路18条,5公里以上核桃路10条,20公里以上核桃路5条,30公里以上的核桃路2条,发展专业大户4150户,年产量达到260万公斤,产值1560万元。
产品荣誉
2007年,丹凤核桃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果品。
2008年8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丹凤核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1年4月,入选2021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丹凤核桃采用的包装袋为麻袋或编织袋。包装袋上注明产品批号并加注“丹凤核桃”字样,并执行国家有关包装标识的标准和要求。贮藏、运输执行《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056-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