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特产-闽笋干
省永安市特产
闽笋干,福建省永安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永安闽笋干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明代,明代中期,随着中原地区竹农迁徙南移传入笋干制作技术,永安人将当地的笋干加工方法与其相结合,首先发明创造了闽笋干最早雏形的加工技术。闽笋干采用传统工艺(去壳、蒸煮、压片、烘干、整形),选用科学方法精制而成。经泡发烹调,可制成口感清爽,味道鲜美的各种菜肴。
2008年3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闽笋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闽笋清香味美,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据南京林产化工研究所测定,笋含有糖类2~4%,脂肪类0.2~0.3%,蛋白质2.5~3%,并含有胱氨酸、谷氨酸等1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闽笋干是一种低脂肪、高纤维、蛋白质和糖含量适中的保健食品,它具有助消化、减肥、防肠癌、消渴、益气、化热爽胃等功效。
闽笋干是以明笋为原料,通过去壳、蒸煮、压片、烘干、整形等工艺制取,前后历时约45天精制而成。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片宽节短,肉厚脆嫩,香气郁郁,是“八闽山珍”之一,上等的笋干肉厚质嫩、片宽节短、笋花明显、色泽金黄,而且散发着一种特别的香气,闻之使人满口生津。竹笋味道鲜美,被誉为“素菜第一品”,既可作为宴席山珍,也可作家常便菜,大炒、拌馅、下汤、腌制。
永安山地丘陵以红、黄壤为主,西南到东北及中部沿溪一带为红壤分布区,东部和西南中山地带为主要黄壤分布区,两者之间以及玳瑁山脉东麓地段为黄红壤的过渡带。河谷平原、山间盆谷受土壤搬运、堆积的作用,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类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红壤、黄壤、水稻土、石灰土、紫色土、潮土、草甸土。从西南到东北和沿溪地段及中部的大湖、曹远、安砂、城关、城郊主要为红壤分布区,东部上坪、青水,西部罗坊、小陶的中山地带主要是黄壤分布区,石灰土只分布于大湖、曹远、安砂的石灰岩地区,紫色土等多以星散的形式存在于红壤分布区。低山的风化壳较深,土壤砂性强,土层深厚,水湿条件优越,植被覆盖好,森林茂密;盆谷、平原多分布于山地外缘,沙溪及其主要支流文川溪、燕江等河谷两岸,自然条件差异小,土壤肥沃,对发展笋竹生产有着十分优越的立地条件。
历史渊源
永安闽笋干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明代,据有关史料考证,早在明代之前永安当地就有生产制作笋干。明代中期,随着中原地区竹农迁徙南移传入笋干制作技术,永安人首先发明创造了闽笋干最早雏形的加工技术,后又经不断改造成熟完善。到清代永安县志就有较详细记载,清雍正十年(1732年)《永安县志》卷五,物产记载:“笋(《尔雅》谓之‘竹萌’。曰冬笋、黄笋、斑笋、石笋、江南笋、苦笋。名难祥志,俱作蔬食。惟有猫笋,土人曝为明笋,贩行四方,颇获利焉)。……”稍获息者,惟是贡川之席,桂溪之纸、明笋、白蜡数种而已。这里说的“猫笋”就是永安一带名谓,猫儿竹的毛竹笋。由此可见,当时永安人把毛竹笋晒制成笋干,称为明笋,白蜡数种而已。
最早记载,闽笋干,是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永安县续志》卷之九,物产志货属‛中叙道:“闽笋干,即猫竹笋。有大片,苏尖等名。”据考证,清雍正前,闽笋干被当地人称为,“明笋”,“闽”、,“明”两字永安人口音相同,后由于产品大量销往江浙等地,外地人认为是来自福建的笋干,就把永安的“明笋”叫为“闽笋干”,久之,永安当地也把,“明笋”称之为,“闽笋干”。因此所谓,“闽笋干”最早就是产自永安,出自于“明笋”,现所讲的,永安闽笋干,就是特指永安当地采用毛竹春笋为原料,经蒸煮、压榨、烘烤等工艺生产的白笋干。 [2]
生产情况
明朝中期,永安闽笋干生产经营开始兴盛,明景泰年间,永安知县发布告示鼓励农民上山种竹,挖笋制作笋干。期间永安贡川人就带着闽笋干到苏杭一带贩卖,又由国外商人带到他国,传入日本、东南亚等地。明末随着笋帮公栈成立,当地笋商利用沙溪水路和古代闽中大道的运输便利条件。
民国三年(1914年),笋商出口销售网络已延伸到香港、东南亚、日本等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永安闽笋干产量1625吨,达到永安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
2006年,永安闽笋干产量达5000多吨,销售额1.8亿。
产品荣誉
2005年,“竹笋深加工产业化示范”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2005年2月,“竹神”牌闽笋干荣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
2015年12月,永安市农联笋干农民专业合作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闽笋干标志使用权”。
专用标志使用
闽笋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福建省永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
2020 年 4 月 15 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福建省永安日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使用“闽笋干”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