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明溪县特产-明溪淮山

   日期:2023-11-30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174    评论:0    
核心提示:明溪县特产-明溪淮山明溪淮山,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明溪淮山又名山药,当地属称薯子,明溪淮山种植历
QQ浏览器截图20231130102948
明溪县特产-明溪淮山
明溪淮山,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明溪淮山又名山药,当地属称薯子,明溪淮山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有种植淮山的传统习惯,是当地的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具有口感好、品质优的特点。其营养丰富,内含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成份,是鲜美的素食珍品,也是当地乃至福建省餐桌上的一道的名菜。
2010年0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明溪淮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品质特性
明溪淮山薯块长棒形,多须根,表皮颜色黄褐色或深褐色,薯长70厘米左右,直径3.0—4.0厘米,皮薄,肉色雪白,肉质密实,细腻粘滑,滋味鲜美;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果胶质、皂甙等;还具有高能量、低脂肪、多纤维的特点,经煮易酥不散,显糯香,味鲜爽,具有明溪淮山特有的品质特征,是一种营养较为全面的蔬、药兼用的保健食品,可制作各种淮山菜肴,拼盘淮山宴,登大雅之堂,经常食用能补脾养胃,强壮身体,促进人体有效营养吸收。
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淮山“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中国古代的医药书和养生书似乎都对淮山情有独钟,许多重要的书都有强调淮山药食的双重功能。古书中如《神农本草经》把淮山列为滋身健体的上品。
历史渊源
明溪县特产
明溪淮山是明溪县当地农民传统种植的特色优势农产品,明朝正德年间已有种植淮山的记载,时称薯,后来称雪薯、小薯,民间俗称薯子。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明溪淮山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常用蔬菜,需求量的日益增加,淮山种植效益显著增加,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1998年,明溪县委、县政府淮山开发列入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之一,全方位实施基地建设、系列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同步进行的战略。
2000年以来,明溪县每年种植明溪淮山面积都在1.1万亩左右,年产量达1.6万吨,亩产值达6000元左右,产值达6600多万元。亩效益达4000元左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显著,产品销往福州、厦门、上海、广州等地。
2008年2月,由明溪县种子管理站选育的淮山本地品种“明溪淮山1号”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审(认)定委员会认定。
2008年4月,明溪县建立了省级淮山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同年,建立了明溪淮山良种提纯与扩繁基地。成功培育“淮山1号”新品种,经大力推广,已成为明溪淮山的当家品种。
2010年,明溪县还引进台湾、广东等地高产、易采挖淮山浅层栽培技术,解决淮山“收获难”的问题。
2008年6月,明溪淮山列入省发改委品牌农业良种工程建设项目。
2014年,明溪淮山被定位第八批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
生产情况
明溪县特产
1997年,明溪淮山种植面积达2000亩左右。
2010年,明溪淮山总生产面积1100公顷,总产量3万吨。
2013年,明溪县淮山种植面积达1.5万亩,建立省级标准化示范片2000亩,并在各乡镇建立浅层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示范基地8个。全县共有种植户4000多户,年产淮山2万多吨;淮山加工贸易企业7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
2018年,明溪县淮山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平均每亩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
产品荣誉
明溪县特产
2001年,明溪淮山先后获“2000年福建省农业精品展销会金奖”和“2001年福建省农业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会金奖”。 [2]
2010年0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明溪淮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3年8月,明溪县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国淮山之乡”。
历史文化
明溪县特产
淮山是唯一因避讳而两次改名的农作物。它的更名与明溪广种淮山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传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在位时曾下旨征集全国各地美食,要求每个县治至少一贡。河南一位冯姓县令一时慌了手脚,因全县没有著名的美食,选不出一样贡品。几经思索,想到邻县怀庆人爱吃薯蓣,而且又未将薯蓣作为贡品奉送。于是,他派出专人到怀庆以高价购一批优质薯蓣,以本县美食为由派专人随带贡疏专程送往京城。可是在忙乱之中忘记了皇帝名“预”,直说皇帝之名“预”,还将其变为可食之物,犯了避讳大忌。冯县令顿时大汗淋漓,感到大祸即将临头。
可是,呈送贡品人员已出发几天,要追回重写已不可能。怎么办?
冯县令思前想后,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为了保命,还是“走为上”。第二天他挂印出逃,携同妻子先逃至湖南友家,感到仍有危险,就接着往南逃,经赣南至闽西,到了一个隶属明溪的几县交界之地安下家来。而此时,河南一带为避代宗名讳,已将“薯蓣”改叫“薯药”。
话说冯县令南逃时,将一箱精选上贡剩余的薯药随带逃往南方,主要是考虑到薯药既是根蔬又是主食。不出所料,在逃亡路上,经荒山野地时,一家三口就以薯药为生。逃至明溪地界时,一箱薯药已吃掉了一半。
冯县令发现明溪地广人稀,官差衙役“几不管”,且山清水秀,竹木繁茂,荒野很多,于是安下家来垦荒种地。
春季来临时,他和妻子将剩余的薯药掰成几十个小截作为薯种下种,和其他作物一样精心管理。没想到中原的薯种种在当地的肥沃土地里长势极好,至秋冬之际收获颇丰。当地先民看到冯家栽种的薯药又粗又长,纷纷引种,于是,薯药这种人们喜爱的根蔬作物就在明溪地域发展起来。
历史发展到宋代时,又出了一位让薯药改名的皇帝,他就是宋英宗名“署”。冯氏后代没有忘记先祖是因何逃难到南方,所以不敢再叫其“薯药”,改叫“怀药”,意指从河南怀庆移种的作物。而此时各地也纷纷为“薯药”改名,有叫“山药”的,也有叫“怀药”的,还有叫“淮山药”的。直至明、清年代,人们才重新称“小薯”“大薯”“薯仔”。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