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县特产-余干芡实
余干芡实,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余干地貌以低丘和滨湖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部丘陵向西北缓慢倾斜,过渡到湖滨平原;纵贯全境的信江分东西支流注入鄱阳湖,形成“四水三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布局,适宜种植芡实。余干芡实,花紫色,种苞状似鸡头,外部带刺,直径8-13厘米,内含种子80-150粒。成熟种子球状,灰黑色,直径7-13毫米,种仁5-8毫米,内种皮棕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网纹。近种脐端1/4-1/3为乳白色,两色交替处有一淡黄色晕圈;胚位于种脐处,种仁白色,质地坚硬,无明显味觉特征。
2018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余干芡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品质特性
余干芡实,花紫色,种苞状似鸡头,外部带刺,直径8-13厘米,内含种子80-150粒。成熟种子球状,灰黑色,直径7-13毫米,种仁5-8毫米,内种皮棕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网纹。近种脐端1/4-1/3为乳白色,两色交替处有一淡黄色晕圈;胚位于种脐处,种仁白色,质地坚硬,无明显味觉特征 。
营养价值
余干芡实内在品质指标:淀粉≧70%,蛋白质≧8%,水分≦13%,灰分≦1%,膳食纤维≧0.8%。
药用价值
芡实多生于池沼湖塘浅水中,享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据史料记载,芡实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被视为延年益寿的上品,认为其具有“补中、除暑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等作用。早十六世纪,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记载芡实能“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
历史渊源
余干县有700年的种植芡实历史。近年来,该县通过专题编制芡实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芡实产业发展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农户扩大种植面积。
2013年4月份,开工建设余干芡实产业园。
2018年,余干县开展芡实标准化生产基地普查。
生产情况
2014年,余干县从事芡实种植的有2000多人,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余干县芡实产业园年产量达400万公斤,产值可达4500万元以上。
2016年,余干县芡实种植面积有10余万亩。余干县芡实产业园,年加工芡实1.5万吨。
2017年,上饶市余干县余干芡实保护规模为13334公顷,产量4.5万吨。
2018年,余干县芡实种植面积高达10.5万亩,生产干芡实1.8万余吨,辐射带动5000余农户从事芡实种植、采收、加工,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余干县芡实产业园区,年加工芡实1.5万吨,年销售收入20亿元。
产品荣誉
2018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余干芡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专用标志使用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①生产经营的余干芡实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
②已取得余干芡实生产经营资质;
③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④具有余干芡实市场开发经营能力。
使用余干芡实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数量、范围和相关责任义务。
(2)余干芡实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
①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余干芡实地理标志(余干芡实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记的余干芡实地理标志,进行产品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3)余干芡实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①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
②保证余干芡实品质和信誉;
③正确规范地使用余干芡实地理标志。
(4)余干芡实地理标志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志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余干芡实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伪造、冒用余干芡实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
(6)鼓励单位和个人对余干芡实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