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县特产-连江鲍鱼
连江鲍鱼,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地方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连江县鲍鱼养殖始于1989年。连江鲍鱼体肥壳艳、鲍肉细嫩、味道鲜美独特、营养丰富。活体连江鲍鱼鲍壳质地坚硬;干制鲍鱼形态完整,外观呈不透明状麦芽糖色,肉质肥厚且有韧性,外表稍有白霜,有碳烤的清香。
2013年12月1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连江鲍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3年12月,福建省连江鲍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
产品特点
连江鲍鱼体肥壳艳、鲍肉细嫩、味道鲜美独特、营养丰富。活体连江鲍鱼鲍壳质地坚硬;软体部分比例高,肉质肥厚,呈黄白色,富有弹性;腹足吸附力强。干制鲍鱼形态完整,外观呈不透明状麦芽糖色,肉质肥厚且有韧性,外表稍有白霜,有碳烤的清香。
历史渊源
连江海域靠近外海,水流畅通,岩礁众多,藻类众生,有较丰富的鲍鱼等海洋贝类,地处福建东部沿海,辖归福州市。东与台湾、马祖列岛一衣带水,西傍省会福州,南扼闽江出口,北控闽浙通衢。连江古称温麻县,建置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是福建最古老的八县之一。全县陆地面积116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272个村居,人口约62万。连江县有“三湾”(罗源湾、定海湾、黄岐湾)、“三口”(闽江口、可门口、敖江口),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7倍,海岸线长218公里,大小岛屿82个,2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100.9万亩。
连江县鲍鱼养殖始于1989年,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岐半岛的后才里、后湾、罗源湾、可门口以及靠外洋的东洛岛近岸与浅海水域等处,品种以皱纹盘鲍、北方皱纹盘鲍杂交子一代与日本盘鲍原种以及杂交子一代所杂交的杂交种为主(当地俗称黑鲍)。通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连江县已突破了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养鲍方法与技术,形成了鲍鱼海上筏式和陆上工厂化两种养殖方式互补的良好局面。
生产情况
2009年全县渔业总产量达64万吨,居县级渔业产量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其中,鲍鱼养殖量达10亿只,年产量为1.2万吨,占福建全省产量的62.8%,全国总产量的28.3%,已经成为中国鲍鱼养殖的第一大县。
由于养殖品种适宜、方法得当、技术先进,养鲍业发展迅猛。全县有鲍鱼育苗场119家,年育苗能力6~8亿只,养鲍数量达到12.2亿只,其中鱼排网箱式养鲍15.2万箱,养鲍10亿只,海带筏式养鲍2亿只,工厂化养鲍0.2亿只。连江鲍鱼成为连江县水产养殖业的第一大产业。
2014年全县养殖鲍鱼面积13440亩,养殖鲍鱼量约25亿只,产量3.2293万吨。
产品荣誉
2010年5月,经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后,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鲍鱼之乡”的称号。
2013年12月12日,国家质监总局正式批准“连江鲍鱼”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2020年2月26日,福建省连江县连江鲍鱼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3年12月,福建省连江鲍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
专用标志使用
连江鲍鱼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福建省连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连江鲍鱼的检测机构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