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特产-剪纸踏虎凿花
剪纸(踏虎凿花),湖南省泸溪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踏虎凿花是泸溪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因起源于踏虎村而得名,其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主要用刻刀凿制完成。踏虎凿花不仅应用于服饰装饰,还广泛出现在苗族地区的各种祭祀和婚丧仪式之中,它受盘瓠图腾崇拜和苗巫鬼文化的影响,带着神秘的色彩渗透到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踏虎凿花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作品精巧、花样繁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008年6月7日,剪纸(踏虎凿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16。
历史渊源
据《泸溪县志》记载,泸溪踏虎剪纸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泸溪踏虎乡(即合水镇踏虎村),并渐由剪纸向凿花演变。艺人从民间凿“喜钱”(人们春节时贴在门楣上的祭祀用品)的工序中得到启发,将刀剪改为刀刻(即“凿”)。当踏虎剪纸在工艺流程上有了独特变化后,泸溪当地人便把它称作“凿花”或“扎花”。早期的凿花作品多为人们春节时贴在门楣上的“喜钱”,以及祭祀期间的装饰物和辟邪物。
清朝末期,踏虎凿花作品多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相关联,以民间刺绣、挑花的稿本而存在,如“头巾花”“帽子花”“衣角花”“围裙花”“荷包花”“鞋花”“裤脚花”等,作品具有简洁粗狂的风格特征。
20世纪50年代,泸溪民间凿花作品不仅满足于生活的需求,也开始转型反映现实生活,服务政治生活。凿花作品风格从以前的传统简洁粗狂纹样逐渐转变为精致细腻的装饰画,并在各种比赛中崭露头角,提高了踏虎凿花的知名度以及人们对它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后,踏虎凿花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对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控制,题材和形式语言、应用范围都呈现了多元化发展,这个时期的作品更多的是贴近生活接近群众走进市场,多为描述民俗风景的大幅场景画,为踏虎凿花艺术的生存发展拓宽了空间。
2010年开始,泸溪民间凿花传承人尝试对传统凿花进行新的转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多层“套色凿花”,其线条丰富,层次分明,画面精致,立体感和艺术感染力更强,改变了踏虎凿花传统工艺单层纸张凿刻成画的格局。同时,踏虎凿花作品也不断向旅游产品、商品外包装、厅堂挂件、摆件、月历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拓展。
表现手法
踏虎凿花常把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物象组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平面上展开,对能体现物象美的部分,采用抽象的装饰手法,使其图案化、符号化,常以“寓意美”“形式美”“装饰美”为法则。如以狮子、喜鹊、喜灯、蝴蝶为元素组合在一起的《四喜临门图》,以龙、凤、石榴、蝴蝶、枫叶为元素组合在一起的《代代昌盛图》。这些被凿刻在一个平面上的物象,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隐喻着人们对吉祥、平安、福寿的企盼,赋予了深切的情感内涵,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装饰风貌。
线条凿刻在踏虎凿花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用刻刀凿刻出来的作品纹样往往表现得更加圆润和细腻,踏虎凿花秉承古老的镂刻遗风,以运用线条为主,结合点面塑造物象,使作品呈现出富有生命律动的活力与秀逸潇洒的神韵。踏虎凿花多以块面结合,还因多层的挫刻以及刀法与针法的结合,画面呈现出浮雕般的立体效果。
踏虎凿花作品在布局上尤其注重对称与平衡,这里的对称是指一幅凿花作品的上下、左右相互对应。凿花手工艺者在凿刻对称图形时,会先将纸对折,然后画出基本单元形,再在一半纸面上进行凿刻,完成后原来一半的图形便成了左右形状相同、方向相反的两面对称的图形。另外,还有四面对称凿花、中心对称凿花、部分对称凿花等形式。平衡与对称不一样,对称形式上的相等有严谨、庄重感,而平衡则是通过一定形式的组合,使画面产生一种“平稳”的感受。踏虎凿花作品并不全是对称的,尤其是在表现特定历史画面的题材图案中,作者为了使画面稳定、丰满,一般通过“量感”来把握整幅作品。凿花作品镂空的位置较多,给人感觉“量感”不足,需要在布局上补充,这是形式上的要求。 [6]
湘西踏虎凿花艺术家黄靠天的创作主张为:繁中求简,简中见繁,细腻而不见其假,粗狂而不失其真,并力求构图严谨饱满。很多凿花创作者受黄靠天的影响,内部的细腻处多以阴刻为主,采用简单的单元形进行合理布局,使画面稳重有序而不凌乱。此外,踏虎凿花艺人还善于运用点、线组合的形式,来传递富有个性特征的面,并运用对比、重复、重叠等形式法则,巧妙营造画面的意境,从整体上把握局部,做到不轻不重,繁简得当,疏密有致。
纹样特征
踏虎凿花的纹样是根据泸溪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传说故事、心灵意愿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如蝴蝶纹样,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祖先崇拜意识;狗脑帽纹样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盘瓠远祖的怀念和崇敬;鸳鸯采莲纹样,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爱情生活美好的追求和祝福;傩神纹样,显示了巫傩信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并未完全消失。还有众多吉祥纹样,如福寿纹样、龙凤纹样、喜庆纹样等等都包含了泸溪地域独特的题材内容。尽管有些纹样融合了汉族文化的某些观念,但大部分纹样都能显示出湘西苗族人民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寄托和追求。
制作工序
画稿:根据人们的愿望和情感,把所要表达的意图用“线”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线”的粗细变化,长短的组合,疏密处理,突出“阴线”与“阳线”的比较关系,使稿样的纹样达到和谐统一。
固定稿样:稿样确定后,将宣纸裁成与设计的稿样一样大小规格,整齐叠放在一起。用铁针穿眼(打眼的部位应在刻去的地方),将纸钉(用生宣纸剪成三角形,捻搓成像铁钉形的)穿进针孔并拉紧,用剪刀剪去两头多余部分,用铁锤将每一个纸钉打紧,这样就算固定好了稿件。
凿刻:固定稿件后,就可以在自制的蜡版上进行凿刻,工具有蜡版、刻刀、剪刀、美工刀、磨刀石、石膏袋、钉锤、铁针、订书机,凿放的规律一般是由里向外,从上至下,从繁到简,从左到右的程序进行,较大的空白处留在最后。在制作的过程中,可采用阴刻法、阳刻法、阴阳混合刻法,阴阳分刻法四种方法。
装裱:凿花工艺品最后一个程序是装裱,装裱方法很多,有立轴式、镜片式、册页式、压塑式等。
题材作品
传统踏虎凿花的图案题材大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其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表现自然现象中的山川树木、花鸟鱼虫;二是表现苗族故事传说;三是驱邪避灾、消除病痛、祭祀求福、丧葬等活动所用的题材。
现代的题材的踏虎凿花丰富多样,技艺传承人从湘西地区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农业劳作和自然风貌等方面入手,通过凿花的图案样式传递给受众。现代题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习俗为题材的作品,如《冲糍图》《苗寨六月六》《哭嫁图》等;二是以湘西地区苗族人民农耕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再现了人们的生产劳动情景;三是以表现湘西地区代表性的景观建筑为题材;四是以动物和苗族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作品。
而按照用途区分踏虎凿花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型:服饰类,如胸围花、衣袖花、裤边花、围裙花等;鞋帽类,如狗脑帽花、八卦花、莲花帽花、福寿幅花、麻草鞋花、嫁娘鞋花、亡人鞋花等;床上用品类,如帐檐花、帐檐飘带花、被盖堂心花、枕头花等;生活用品类,如腰包花、烟荷包花、水袋花、褡链花、背裙花、门帘花等;婚嫁喜礼用品,如寿幛花、喜幛花、喜盘花、门窗花、喜字花等;祭祀用品类,如招魂幡花、神旗花、神像花、纸钱花、灵堂屏风花、寿棺盖花等。
此外,按照苗族人的信仰意识划分,踏虎凿花又可以分为图腾崇拜题材、生肖崇拜题材和自然崇拜题材三类。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踏虎凿花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历代苗族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感情。
踏虎凿花艺术丰富了苗族地区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品位,为西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传承状况
随着生活习俗的变迁,凿花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处于濒危境地,迫切需要采取有力的保护扶持措施。
传承人物
邓兴隆,男,出生于1949年10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剪纸(踏虎凿花),湖南省泸溪县申报。
保护措施
泸溪县成立了泸溪县踏虎凿花艺术研究室,经常开展踏虎凿花调查研究、学术探讨等活动。 [9]
泸溪县第一职业中学将踏虎凿花引入美术手工课堂,任课教师为踏虎凿花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邓淑芳老师,校内还设有踏虎凿花工作室。泸溪县第三小学也开设了踏虎凿花兴趣班,寒暑假期间还设有兴趣培训课程,免费对外开课。
泸溪县图书馆内设有踏虎凿花传习基地,传习基地主要以传承传统踏虎凿花技艺为目的,免费教学,甚至送教下乡。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泸溪县踏虎凿花传习所获得“剪纸(踏虎凿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纸(踏虎凿花)项目保护单位泸溪县踏虎凿花传习所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4年10月10,踏虎凿花在中国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展出。
2016年5月,踏虎凿花在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中展出。
2018年5月,踏虎凿花在深圳文博会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