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特产-浦市铁骨猪
浦市铁骨猪,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浦市铁骨猪原产于泸溪县浦市镇,有着上千年的养殖历史。浦市铁骨猪皮毛全黑,分八卦头和鲤鱼头型两种,繁殖力强,耐粗饲,抗逆性好,肉质细嫩鲜美,香味独特,其骨质紧密,坚硬如铁,骨骼强度指标达3.26千牛顿,故有“铁骨猪”之誉。
2010年03月0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浦市铁骨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品质特性
浦市铁骨猪是湘西黑猪的一个重要类群,因其骨质坚硬如铁而得名,全身被毛黑而密,属于肉脂兼用型。浦市铁骨猪繁殖力高,具有抗病力强,耐粗饲,肉质好等特性。
外在特征
浦市铁骨猪全身被毛黑而密,头颈轻秀,体形较大,体质强壮,结构匀称,后躯较发达。浦市铁骨猪头大小适中,头型分八卦头(又称狮子头)和鲤鱼头。耳中等大,下垂遮眼。八卦头嘴筒较大、稍短而微翘,额面较宽,皱多而深。鲤鱼头嘴筒较尖、稍长而平直,额面稍窄,皱少且浅。在躯干特征上。八卦头体躯稍短,背微凹而宽,腹稍大,下垂而不拖地;鲤鱼头体躯稍长,背直而稍窄,腹中等大,腹线近于平直。四肢粗壮,前、后肢均较直,无卧系,管围粗,蹄壳为黑色。尾较长,尾端呈扫帚状。乳头粗长且排列匀称,乳头一般为12—18枚。
历史渊源
浦市历史上为湘西重要商埠。据泸溪县志记载,明朝末年,由于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沅江经其而过,航运便利,物资交流频繁,浦市成为湘西货物贸易集散地,商业繁荣。因商业发展,移民继往,市民集聚,食用消费量日增,使得副食品加工业兴旺。1950年前,酒、糖、粉、醋等作坊共64处,客栈、饮食48家,每天加工量达2—2.5万千克之多。大量的加工副产品和蔬菜脚叶、残羹剩汤、泔米潲水,为发展养猪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之市镇需求肉食较多,仔猪销路广,更促进了浦市铁骨猪的形成和发展。浦市铁骨猪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己培育成优良品种。
由于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农家生猪常被饲养在庭院过道中。采用半舍饲、半放牧和生熟结合的饲养方法,以菜叶为主,添加糖渣、酒糟、豆渣、粉渣、米糠等。这为浦市铁骨猪性情温顺、抗逆性强、产仔率高等优良性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选种上,人们喜欢被毛全黑、骨骼结实,背腰平直,腹不拖地,尾粗长,四肢粗壮直立的猪作为种用或肥育。不喜欢麂子脚、萝卜猪,加之当地敬神祭祀,办红白喜事等都喜欢用黑猪作祭品、礼品,而不喜欢用白猪或花猪。因而使得浦市铁骨猪的体型较大,骨骼粗壮,体格结实。
浦市铁骨猪由于自然生长缓慢,养殖一年出栏也只有90千克,逐渐被弃养,到2006年全县只有156头,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在泸溪县畜牧局多年保护、推广中,浦市铁骨猪种群逐渐得到恢复。
2012年开始,泸溪县实施“推进亮点工程、打造特色泸溪”策略,浦市铁骨猪是其中的一大特色品牌。
生产情况
2010年,浦市铁骨猪年饲养2.4万头,产量1460吨。存栏公猪8头,能繁母猪1200头。
2012年,泸溪县有100余户拥有5头以上浦市铁骨猪的养殖户,遍及全县15个乡镇、150个村以及周边吉首、古丈、辰溪、沅陵等地。有能繁母猪达1500头,年出栏2万头,年产值0.5亿元,形成了以319国道和白四公路沿线为主的浦市铁骨猪产业带。培植并创办铁骨猪产品包装加工企业2家,年产浦市铁骨猪腊肉80吨,生产线通过相关部门的评估验收,获得生产许可证和QS认证。
2014年,浦市铁骨猪养殖大户达到50多户,散养户达到500余户,遍及全县15个乡镇、150个村以及周边吉首、古丈、辰溪、沅陵等地,年饲养量近3万头,出栏达到1.8万头,产值达到5800万余元。
2017年,浦市铁骨猪年饲养规模2.8万头,年出栏2万余头。发展泸专业合作社32家,联系带动大户养殖300余户。
产品荣誉
1984年,浦市铁骨猪载入《湖南省家畜禽品种和品种图谱》。
2005年,浦市铁骨猪列入《湖南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规划》。
2006年6月,浦市铁骨猪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2007年5月,浦市铁骨猪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
2010年03月0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浦市铁骨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2年,浦市铁骨猪获国家工商总局“浦市铁骨猪”商标注册。
2013年06月02日,浦市铁骨猪腊肉在第五届中国湖南畜牧渔业暨饲料工业博览会上荣膺金奖。
专用标志使用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浦市铁骨猪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志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