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牦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玛曲牦牛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养,能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严酷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有畜种之一,其抗病力强,体质结实,结构紧凑,毛色以黑色为主,多数有角,肉乳兼用,以肉为主。玛曲牦牛肉膻味小,香味浓,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矿物质和营养成分。
2016年8月16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玛曲牦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感官特征
玛曲牦牛终年放牧、抗病力强;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头大额宽,鼻孔开张,鼻镜小,唇薄灵活,眼圆突出有神,耳小灵活;颈短而薄,背低稍凹,前躯发育良好;尻斜,腹大,四肢较短,关节明显,粗壮有力,后肢多呈刀状;蹄小坚实,蹄裂紧靠;毛色以黑色为主,多数有角,肉乳兼用,以肉为主。玛曲牦牛膻味小,香味浓。
玛曲牦牛成年牦牛平均体高公牛138厘米、母牛120厘米,平均体重公牛406千克、母牛252千克; 屠宰率45%~51%,净肉率32%~38%;3周岁性成熟,4~8岁繁殖能力最强;母牦牛一年一胎或三年二胎,繁殖率为46%~51%;经产母牦牛平均年产乳量约280千克,泌乳期为150天左右,乳脂率6.50%。
历史渊源
早在三千多年前,野牦牛就被居牧在洮、岷、河、湟广阔流域的西戎所驯养。两千年以前,牦牛已成为藏族所牧养的家畜。
玛曲牦牛来源于青藏高原的牦牛,是高寒草原上繁育的地方类群,因在玛曲当地长期自群繁殖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
1958年起,玛曲县进行了三次牦牛资源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牦牛的生物学特性,提出选育的重点是提高乳、肉,兼顾牛绒,逐步提高其生产性能。
20世纪70~80年代,为了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玛曲县先后进行了数次牦牛的选育与改良试验。 [3]
2014年,玛曲县已建成50万只玛曲牦牛繁育基地,形成了以玛曲牦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格局。 [1]
生产情况
1949年,玛曲地区牦牛总量为3.45万头。
1990年,玛曲县牦牛总量为28.96万头。
截至2014年年底,玛曲县玛曲牦牛存栏51.17万头,年出栏玛曲牦牛15.49万头,年产玛曲牦牛牛肉13168吨。
产品荣誉
2016年8月16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玛曲牦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1、标志:包装箱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已获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具体标注按有关规定执行。
2、标识:玛曲牦牛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内的玛曲牦牛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玛曲牦牛”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玛曲牦牛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使用标志,在其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玛曲牦牛”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3、标签:在标签上标注“玛曲牦牛”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及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名称、数量、品种、产地、包装日期、保存期、生产单位等内容。